夏天出汗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 但異常出汗不能忽視。 近日, 美國《預防》雜誌網站刊文指出, 更年期、壓力大、低血糖等都會導致出汗異常, 人們應該及時、科學地分辨汗水發出的信號。
腋下出的是“壓力汗”
壓力過大時, 人體植物神經功能容易紊亂, 表現為焦慮、抑鬱、出汗。 美國研究發現, 當人承受巨大壓力時, 大汗腺就會促使汗水產生。 由於大汗腺分佈於腋下、乳暈、肛門等特定部位, 因此這些地方更易出“壓力汗”。 這種汗水含有脂肪和蛋白質, 混合皮膚上的細菌後, 更容易產生汗臭味。 沈雁英指出, 如果想減少“壓力汗”, 人們應該學會緩解壓力。 出“壓力汗”時深呼吸、喝點水、吃水果、喝牛奶等也利於緩解壓力。
頭暈眼花出大汗可能中暑
如果你在高溫下大量出汗, 到陰涼處止汗後, 馬上覺得眼前發花、頭暈目眩, 說明很可能是中暑了。 有時中暑還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
出“鹹汗”表明運動飲水不足
運動過程中汗水滴入眼睛是否感覺灼熱刺痛?汗水幹了之後, 臉上是否留下白色印跡?這些都是“鹹汗”(汗水鹽分偏高)所致。 平時喝水較多, 且低鹽飲食的人, 一旦在運動過程中喝水不足, 就很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專家提醒, 在運動過程中增加飲水量, 十分關鍵。
汗有魚腥味, 也許吃錯了食物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資料表明, 身體發出魚腥味可能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所致。 這類患者身體無法分解雞蛋、豆類和魚類在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化合物三甲胺。 三甲胺會通過汗液、尿液和呼吸產生腐魚或臭蛋等難聞氣味。 這類患者一方面應去醫院治療, 另一方面應儘量避免吃此類食物。
頸後大汗淋漓當心血糖過低
飯前血糖正常值為70毫克/分升~110毫克/分升。 由於糖尿病或者劇烈運動等原因導致血糖低於70毫克/分升時, 就會出現低血糖症狀, 其典型症狀就是大汗淋漓、發冷或皮膚濕冷, 特別是脖頸後及髮際線部位。 同時還應該注意是否出現心跳加快、顫抖、噁心、頭暈、視力模糊等症狀。
到了夏天, 人們食欲不振、睡不好覺, 更易出現低血糖。 低血糖發作時, 應換到陰涼處, 迅速吃些餅乾、水果、巧克力, 或喝杯糖水。 如症狀沒有改善, 需及時送醫。 公共場合中, 如有人出現低血糖, 應主動提供食品和飲料, 不要圍觀, 保證環境安靜、空氣流通。
眼球突出伴怕熱多汗, 留神甲亢
怕熱多汗是甲亢的特徵之一, 此外還表現為身體消瘦、心率過快、精神緊張、難以入睡、大便次數增多等,
滿頭大汗伴四肢發涼, 可能心臟病
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 如果突然滿頭大汗,甚至導致渾身濕透,臉色蒼白或灰白,四肢發涼,並伴有心前區絞痛、肩膀放射性疼痛,應馬上懷疑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臟病發作的可能。心臟病發作時,血管迷走神經過度反應、冠狀動脈出現痙攣,就會導致出汗、胸痛,緊接著可能出現心率和血壓驟然下降。心臟病患者應隨身帶好急救藥以防萬一,一旦發作,最好平躺休息,並把衣領扣子解開,情況嚴重時馬上撥打急救電話。
孕期多汗常伴噁心、嘔吐
女性在特殊生理週期,由於內分泌變化,更容易出汗。美國研究認為,激素分泌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大腦的恒溫功能,讓它錯誤地認為人體過熱了,需要通過出汗來冷卻。女性在懷孕早期容易出汗多,往往伴隨噁心、嘔吐反應,此時應根據醫囑適當調理;更年期女性多汗,常伴發性格情緒變化及體重變化,飲食上應適量吃些富含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的豆類製品,利於緩解潮熱,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針對不同的出汗情況,中醫也有一套理論。不熱、不運動就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飲食上應適當多吃山藥、牛羊肉等。晚上睡覺時不自覺地出汗叫做盜汗,是陰虛的症狀,可適量多吃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熱性食物,還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喝。
不同部位出汗也能判斷疾病。如頭面部出汗多為氣虛、脾胃有熱;汗液自鼻樑和鼻翼兩側滲出,多見於肺虛病人;手足多汗多因氣虛、腎虛,最好對症辨證調理。不管是正常還是異常出汗,都要注意補水,最好加點鹽和糖以補充電解質,鹽和糖的比例為1:2。
如果突然滿頭大汗,甚至導致渾身濕透,臉色蒼白或灰白,四肢發涼,並伴有心前區絞痛、肩膀放射性疼痛,應馬上懷疑心絞痛、心肌梗死等心臟病發作的可能。心臟病發作時,血管迷走神經過度反應、冠狀動脈出現痙攣,就會導致出汗、胸痛,緊接著可能出現心率和血壓驟然下降。心臟病患者應隨身帶好急救藥以防萬一,一旦發作,最好平躺休息,並把衣領扣子解開,情況嚴重時馬上撥打急救電話。孕期多汗常伴噁心、嘔吐
女性在特殊生理週期,由於內分泌變化,更容易出汗。美國研究認為,激素分泌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到大腦的恒溫功能,讓它錯誤地認為人體過熱了,需要通過出汗來冷卻。女性在懷孕早期容易出汗多,往往伴隨噁心、嘔吐反應,此時應根據醫囑適當調理;更年期女性多汗,常伴發性格情緒變化及體重變化,飲食上應適量吃些富含大豆異黃酮(植物雌激素)的豆類製品,利於緩解潮熱,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
針對不同的出汗情況,中醫也有一套理論。不熱、不運動就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叫自汗,是氣虛的表現,飲食上應適當多吃山藥、牛羊肉等。晚上睡覺時不自覺地出汗叫做盜汗,是陰虛的症狀,可適量多吃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熱性食物,還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喝。
不同部位出汗也能判斷疾病。如頭面部出汗多為氣虛、脾胃有熱;汗液自鼻樑和鼻翼兩側滲出,多見於肺虛病人;手足多汗多因氣虛、腎虛,最好對症辨證調理。不管是正常還是異常出汗,都要注意補水,最好加點鹽和糖以補充電解質,鹽和糖的比例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