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血壓:血壓升高是引起蛛網膜下腔再度出血的主要原因。 所以, 要注意控制血壓。 一般要保持在平時水準, 最好不超過20/12kPa, 但不能降得太低, 以防腦供血不足。 在藥物選擇上, 近年來多主張選用鈣拮抗劑, 如心痛定、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藥物。 這類藥物不僅可控制血壓, 還可通過血腦屏障, 選擇性擴張腦血管, 解除腦血管痙攣。
(2)絕對臥床休息:有資料表明, 第1次發病後的2~4周, 復發率和病死率很高, 4周以後復發者大為減少。 而凡能引起血壓升高的因素, 如過早活動, 情緒激動, 用力大便, 劇烈咳嗽等, 均可導致再出血。
(3)減輕腦水腫:蛛網膜下腔出血後, 腦脊液中混有大量血液, 甚至有凝血塊, 影響腦脊液迴圈, 使顱內壓增高, 病人常表現劇烈頭痛和意識障礙等, 應積極治療。 一般應用20%甘露醇250毫升加地塞米松10毫克, 靜脈推注或快速靜滴, 每4~6小時1次, 必要時用速尿20~40毫克, 肌注, 也可取得較好療效。
(4)止血劑的應用:6-氨基己酸、止血芳酸是一種抗纖溶藥,
(5)腰穿放腦脊液治療:當病人劇烈頭痛, 用一般止痛藥難以控制時, 可謹慎地採用腰穿放腦脊液的方法治療, 以緩解臨床症狀。 但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①病人無腦疝形成。
②頭痛劇烈, 用止痛藥療效不佳, 又無局灶定位體征。
③腰穿動作要輕柔,
④若放少量腦脊液後, 症狀明顯改善者, 可每隔4~5天重複1次, 加速蛛網膜下腔內血液的清除和減少蛛網膜下腔粘連等併發症的發生。
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SAH)的方法, 分手術治療和內科治療兩種。 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去除病因, 對止血和防止再出血很有意義。 因此除病情嚴重, 年齡太大或伴有其他嚴重併發症者外, 應不失時機地進行手術治療, 尤其是腦血管瘤、血管畸形者更為必要。 但廣大農村或邊遠山區, 由於受醫療技術和設備條件的限制, 不能進行手術者, 內科治療仍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