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臂叢神經痛

臂叢由頸5至胸1的脊神經前支組成, 有時胸2亦參與。 主要支配肩及上肢的感覺和運動。 組成臂叢神經的各部受損時, 產生其支配範圍內的疼痛, 總稱為臂叢神經痛(brachial plexus Reuralgia)。 本病屬於中醫學“痹證”、“筋痹”、“肩臂痛”等範疇。

臂叢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與流感、受寒等有關)和繼發性兩類, 繼發性又分為根性(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頸椎結核、頸椎骨折或脫位、蛛網膜炎、頸髓腫瘤等)和幹性(臂叢神經炎、頸部腫瘤和外傷、鎖骨骨折、轉移性腫瘤、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等)兩種。 臂叢神經痛的表現是:1.頸椎病主要是頸椎肥大,

一般為麻痛和觸電感;第6頸神經根受刺激時, 疼痛沿患側上肢的橈側放射至食指和中指;病人頸部過度側彎、後伸、用力, 咳嗽或噴嚏時加重;嚴重時出現患側上肢的中樞性癱瘓。 2.臂叢神經炎疼痛呈燒灼樣或針刺樣, 初期位於一側頸部、鎖骨上窩或肩部, 以後擴展至同側上肢及手部, 以尺側為重;疼痛初期為間歇性, 繼而轉為持久性並呈陣發性加劇, 於患側上肢活動、抬舉時加重, 休息或屈肘時減輕;患側上肢和肩胛帶肌力減弱, 並出現輕重不一的上肢和肩胛帶肌肉萎縮。 3.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包括前斜角肌綜合征, 鎖骨、肋骨綜合征, 胸小肌綜合征)起病緩慢, 主要表現為疼痛和麻木, 可由患側肩胛區向臂內側及手掌尺側放射,
疼痛呈刺痛、燒灼痛或鑽痛, 當患側上肢伸展、提舉物體或患者睡眠、久坐、較長時間作手工勞動時加重, 而當患肢內收或屈肘時減輕, 嚴重時患側手部肌力減退及肌肉輕度萎縮。

患臂叢神經痛時, 應儘量減少患肢活動, 患肢屈肘時貼胸前, 用寬布帶懸吊於頸部;可口服止痛劑, 如芬必得、扶他林、去痛片等;患肢壓痛點0.5%-1%普魯卡因液及醋酸可的松液注射, 每週1-2次。 此外, 還可選用理療和針刺治療。 頸椎病引起者可採取頭頸部牽引術, 待疼痛減輕或消失後用頸托固定以鞏固療效;若症狀進行性加重, 或出現脊髓壓迫時, 以及早手術治療。 臂叢神經炎患者應選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以消除水腫和止痛, 如服用潑尼松每日30毫克,

2周後逐漸減量停用。

病因病理

一、西醫病因病理 臂叢神經痛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 以後者多見。 以病損部位又可分為根性臂叢神經痛和幹性臂叢神經痛。 根性臂叢神經痛的原因有頸椎的各種病變、頸髓腫瘤、硬膜外轉移癌等。 幹性臂叢神經痛的原因有頸胸出口區綜合征、臂叢神經炎、頸部腫瘤、外傷、結核、肺尖部腫瘤等。 病理改變的早期表現為神經問質水腫, 髓鞘腫脹, 晚期則以細胞浸潤和神經組織軸突變性為主, 各種原因導致的臂叢神經痛的共同特點是肩部及上肢不同程度的疼痛, 可呈持續性疼痛或陣發性加劇的疼痛, 以夜間疼痛較為明顯。 在臂叢神經支配區內可有感覺減退、肌力減退、肌肉萎縮、腱反射減低、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表現。

二、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 閉阻經絡, 氣血運行不暢導致, 以肌肉、筋骨、關節發生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 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 其分證病機如下:

風濕痹阻 居處潮濕, 冒雨涉水, 氣候變化, 冷熱交錯, 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 注於經絡, 留於關節, 使氣血痹阻而加痹證。

寒濕侵襲 素體虛弱, 寒濕之邪乘虛侵襲人體, 寒性收引、凝滯, 濕行黏滯, 故易出現筋脈拘攣, 氣血阻滯以成痹證。

瘀血阻絡 氣血筋脈受損, 或久病虧虛, 氣血運行不暢, 以致瘀血內停, 以致脈絡痹阻而為痹痛。

濕熱浸淫 感受濕熱之邪, 或素體陽虛或陰虛有熱, 感受外邪後易從熱化,
或因寒濕之邪鬱久化熱, 濕熱壅滯, 筋脈弛緩, 經氣不通, 氣血阻滯而為痹證。

正氣不足是痹證的內在因素, 而感受風、寒、濕、熱是引起痹證的外因, 尤以風寒濕三者雜至而致病者較多。 主要病機為經絡阻滯, 氣血運行不暢。

臨床表現

(一)臂叢神經炎(brachialplexusneuritis)病因不明。 病前可能有免疫接種史或受寒冷史。 患者多為成年人, 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 病初疼痛位於一側的頸根、鎖骨上窩或肩部, 如燒灼樣、針刺樣, 疼痛為間歇性, 不久轉為持續性並陣發性加劇。 疼痛範圍擴展為同側上臂、前臂及手部, 而以尺側較甚。 牽引臂叢時, 如上肢外展或上舉, 常使疼痛加劇。 臂叢神經幹上(鎖骨上、下窩或腋窩處)有明顯的壓痛, 可有感覺減退或過敏。 肌力減退以肩胛帶和上臂近端的肌肉最為嚴重。病初,腱反射較活躍,但不久即減退或消失。幾周後,肌肉有程度不等的萎縮。部分病人有上肢遠端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皮膚菲薄、腫脹、出汗異常。通常其疼痛可在幾天內減輕或消失,有的持續幾周才終止。癱瘓肢體大約在幾周或幾個月後才開始好轉,但最終大都能顯著好轉。腦脊液檢查正常。個別病人在一側好轉後,另一側又發病。

(二)頸椎病多見於四十歲以上,男性略多,病程緩慢進展。由於頸椎負荷及活動度過大,可成為促發症狀加重的因素。頸椎間盤變性最常發生於頸5~6,其次為頸6~7、4~5間隙。椎體骨贅常累及頸6、7、5神經根。最突出症狀是由於病變累及後根的根性疼痛,表現為受累神經根分佈區的麻痛或觸電感。第6頸神經根受刺激時,疼痛沿患肢橈側向遠端放射至拇指。第7頸神經根受損時,放射至食指與中指。頸部過度側彎或後伸、咳嗽、噴嚏或用勁時,常使疼痛加劇。刺激運動神經根,可產生痛性肌痙攣,其疼痛部位常在上肢近端、肩胛區域,為深部刺痛或鈍痛。部分病例可伴有椎旁肌肉痙攣。病變水準的棘突及橫突有壓痛,於頭頂部即擊、加壓,可使根性疼痛加劇。在受損神經根所支配的範圍內,可有感覺減退,病側二頭肌或三頭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大小魚際肌萎縮。頸椎X線平片顯示頸椎變直,生理前突消失,椎體前後緣唇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狹窄等改變。但X線平片上的異常表現與臨床症狀,有時並不一致。這是因為頸椎椎管腔大小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而且許多頸椎病常伴同存在的軟骨和纖維組織的改變,在X線平片中都不能顯示出來。頸椎CT、MRI及椎管造影,均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三)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painsyndromeofthecervicalthoraxicoutlet)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鎖骨、肋骨綜合征及胸小肌綜合征都是由於神經和血管在頸胸背側出口區受壓所發生。頸胸背側出口區系由第一肋骨、前方的胸骨上段、後方的第一胸椎所組成。臂叢神經經前、中斜角肌之間,進入第一肋骨與鎖骨間的狹窄區。鎖骨下動脈與臂叢神經同行,出頸胸背側出口區達頸部,通過腋窩進入上肢。如果上述通路發生解剖變異、狹窄,則臂叢神經和血管都可遭受壓迫而產生症狀。常見之病因有頸肋,第七頸椎橫突過長,前斜角肌肥大或纖維增生或肌肉發生痙攣、攣縮、腋窩入口變異、肩胛帶下降等。起病以40~50歲居多,女性多於男性,右側多於左側。常無明顯誘因,症狀逐漸發生。起初為上肢疼痛和麻木,由肩胛區向臂內側及手掌尺側放射。呈刺痛、鑽痛、灼痛,伴有麻木。這些症狀常發生于淩晨,使病人痛醒;或在久坐、長時間作縫紉編織等工作以後出現。上肢伸展、舉物、提物等均可使疼痛加劇,臂內收、屈肘,症狀可減輕。體檢可發現於手、前臂尺側感覺減退及感覺過敏。可有手部肌力減弱及肌肉輕度萎縮。鎖骨下動脈受壓可出現手部皮膚發冷、膚色蒼白、青紫等。以下試驗可用以區別前斜角肌綜合征、鎖骨、肋骨綜合征及胸小肌綜合征:

1.前斜角肌試驗:頭轉向病變對側,並向後仰伸,病側手臂外展,深吸氣。若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橈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為前斜角肌綜合征。

2.當病側肩胛帶主動或被動向下時,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撓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為鎖骨、肋骨綜合征。

3.兩臂上舉、外展並稍向後側,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橈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為胸小肌綜合征。

診斷鑒別

根據疼痛局限于臂叢神經所支配的範圍內,刺激或壓迫臂叢使疼痛加劇等臨床特點,可以作出診斷。確定繼發性臂叢神經痛的病因,應根據其臨床表現、神經系統檢查選擇性肩關節、頸椎X線攝片,腦脊液化驗,肌電圖,上肢血流圖,神經傳導速度、頸椎CT或MRI檢查。臂叢神經炎應與肩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相鑒別。後者的疼痛主要位於肩部及上臂,疼痛不放射,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且使疼痛加劇,而頸部活動則並不使疼痛增加,肩關節肌肉常有壓痛點,而臂叢神經幹上無壓痛,無神經受損的臨床表現。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當外展其上肢時,因肩盂肱骨運動發生障礙而出現聳肩。

治療

首先是明確病因,然後做相關治療。

臂叢神經炎于急性期應使肢體適當休息,減少病肢活動,前臂屈曲並以懸帶掛於胸前,避免提重物,局部可予理療、針灸,疼痛劇烈病者可給地塞米松靜滴,數天后改 肌力減退以肩胛帶和上臂近端的肌肉最為嚴重。病初,腱反射較活躍,但不久即減退或消失。幾周後,肌肉有程度不等的萎縮。部分病人有上肢遠端的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皮膚菲薄、腫脹、出汗異常。通常其疼痛可在幾天內減輕或消失,有的持續幾周才終止。癱瘓肢體大約在幾周或幾個月後才開始好轉,但最終大都能顯著好轉。腦脊液檢查正常。個別病人在一側好轉後,另一側又發病。

(二)頸椎病多見於四十歲以上,男性略多,病程緩慢進展。由於頸椎負荷及活動度過大,可成為促發症狀加重的因素。頸椎間盤變性最常發生於頸5~6,其次為頸6~7、4~5間隙。椎體骨贅常累及頸6、7、5神經根。最突出症狀是由於病變累及後根的根性疼痛,表現為受累神經根分佈區的麻痛或觸電感。第6頸神經根受刺激時,疼痛沿患肢橈側向遠端放射至拇指。第7頸神經根受損時,放射至食指與中指。頸部過度側彎或後伸、咳嗽、噴嚏或用勁時,常使疼痛加劇。刺激運動神經根,可產生痛性肌痙攣,其疼痛部位常在上肢近端、肩胛區域,為深部刺痛或鈍痛。部分病例可伴有椎旁肌肉痙攣。病變水準的棘突及橫突有壓痛,於頭頂部即擊、加壓,可使根性疼痛加劇。在受損神經根所支配的範圍內,可有感覺減退,病側二頭肌或三頭肌腱反射減退或消失,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大小魚際肌萎縮。頸椎X線平片顯示頸椎變直,生理前突消失,椎體前後緣唇樣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狹窄等改變。但X線平片上的異常表現與臨床症狀,有時並不一致。這是因為頸椎椎管腔大小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而且許多頸椎病常伴同存在的軟骨和纖維組織的改變,在X線平片中都不能顯示出來。頸椎CT、MRI及椎管造影,均有助於進一步確診。

(三)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painsyndromeofthecervicalthoraxicoutlet)頸胸出口區疼痛綜合征,鎖骨、肋骨綜合征及胸小肌綜合征都是由於神經和血管在頸胸背側出口區受壓所發生。頸胸背側出口區系由第一肋骨、前方的胸骨上段、後方的第一胸椎所組成。臂叢神經經前、中斜角肌之間,進入第一肋骨與鎖骨間的狹窄區。鎖骨下動脈與臂叢神經同行,出頸胸背側出口區達頸部,通過腋窩進入上肢。如果上述通路發生解剖變異、狹窄,則臂叢神經和血管都可遭受壓迫而產生症狀。常見之病因有頸肋,第七頸椎橫突過長,前斜角肌肥大或纖維增生或肌肉發生痙攣、攣縮、腋窩入口變異、肩胛帶下降等。起病以40~50歲居多,女性多於男性,右側多於左側。常無明顯誘因,症狀逐漸發生。起初為上肢疼痛和麻木,由肩胛區向臂內側及手掌尺側放射。呈刺痛、鑽痛、灼痛,伴有麻木。這些症狀常發生于淩晨,使病人痛醒;或在久坐、長時間作縫紉編織等工作以後出現。上肢伸展、舉物、提物等均可使疼痛加劇,臂內收、屈肘,症狀可減輕。體檢可發現於手、前臂尺側感覺減退及感覺過敏。可有手部肌力減弱及肌肉輕度萎縮。鎖骨下動脈受壓可出現手部皮膚發冷、膚色蒼白、青紫等。以下試驗可用以區別前斜角肌綜合征、鎖骨、肋骨綜合征及胸小肌綜合征:

1.前斜角肌試驗:頭轉向病變對側,並向後仰伸,病側手臂外展,深吸氣。若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橈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為前斜角肌綜合征。

2.當病側肩胛帶主動或被動向下時,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撓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為鎖骨、肋骨綜合征。

3.兩臂上舉、外展並稍向後側,出現上述症狀及病側橈動脈搏動消失,則提示為胸小肌綜合征。

診斷鑒別

根據疼痛局限于臂叢神經所支配的範圍內,刺激或壓迫臂叢使疼痛加劇等臨床特點,可以作出診斷。確定繼發性臂叢神經痛的病因,應根據其臨床表現、神經系統檢查選擇性肩關節、頸椎X線攝片,腦脊液化驗,肌電圖,上肢血流圖,神經傳導速度、頸椎CT或MRI檢查。臂叢神經炎應與肩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相鑒別。後者的疼痛主要位於肩部及上臂,疼痛不放射,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且使疼痛加劇,而頸部活動則並不使疼痛增加,肩關節肌肉常有壓痛點,而臂叢神經幹上無壓痛,無神經受損的臨床表現。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當外展其上肢時,因肩盂肱骨運動發生障礙而出現聳肩。

治療

首先是明確病因,然後做相關治療。

臂叢神經炎于急性期應使肢體適當休息,減少病肢活動,前臂屈曲並以懸帶掛於胸前,避免提重物,局部可予理療、針灸,疼痛劇烈病者可給地塞米松靜滴,數天后改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