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消化道出血可因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 也可因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2.中、下消化道出血
(1)肛管疾病痔、肛裂、肛瘺。
(2)直腸疾病潰瘍性直腸炎、腫瘤(息肉)、類癌、鄰近惡性腫瘤或膿腫侵入直腸、感染(細菌性、結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蟲)、缺血等。
(3)結腸疾病感染(細菌性、結核性、真菌性、病毒性、寄生蟲)、潰瘍性結腸炎、憩室、腫瘤(息肉)、缺血和血管畸形、腸套疊等。
(4)小腸疾病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憩室炎或潰瘍、腸套疊、腫瘤(息肉)、血管瘤、血管畸形、缺血等。
臨床表現
根據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出血速度不同, 臨床表現各異。
1.一般狀況
小量(400ml以下)、慢性出血多無明顯自覺症狀。 急性、大量出血時出現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等症狀, 甚或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休克等症狀。
2.生命體征
脈搏和血壓改變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標。 急性消化道出血時血容量銳減, 最初的機體代償功能是心率加快, 如果不能及時止血或補充血容量, 出現休克狀態則脈搏微弱, 甚至捫不清。 休克早期血壓可以代償性升高, 隨著出血量增加, 血壓逐漸下降, 進入失血性休克狀態。
3其他伴隨症狀及體征
根據原發疾病的不同, 可以伴有其他相應的臨床表現, 如腹痛、發熱、腸梗阻、嘔血、便血、柏油便、腹部包塊、蜘蛛痣、腹壁靜脈曲張、黃疸等。
檢查
1.常規實驗室檢查
包括血尿便常規、糞隱血(便潛血)、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內鏡檢查
依據原發病及出血部位不同, 選擇胃鏡(食管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結腸鏡以明確病因及出血部位。
3.X線鋇劑檢查
僅適用於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確;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穩定的患者的病因診斷。
4.血管造影
通過數位剪影技術, 血管內注入造影劑觀察造影劑外溢的部位。
5.放射性核素顯像
近年應用放射性核素顯像檢查法來發現活動性出血的部位。 其方法是靜脈注射99m鍀膠體後作腹部掃描以探測標記物,從血管外溢的證據, 可初步判定出血部位。
6.其他
根據原發疾病的需要, 可以選擇CT、MRI、CT模擬小腸、結腸造影等協助診斷。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下消化道出血的相關知識有了全新的認識了呢, 下消化道出血在我們生活中時有發生, 對於下消化道出血這類型的疾病我們要及早治療避免出現二次感染的現象。 希望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能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