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痰瘀閉竅擾神病機

癇病是由先天或後天因素, 使臟腑受傷, 神機受損, 元神失控所導致的一種反復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病證, 亦各“癲癇”, 俗稱“羊癲瘋”。 臨床以突然意識喪失, 甚則僕倒, 不省人事, 強直抽搐, 口吐涎沫, 兩目上視或口中怪叫, 移時蘇醒, 如常人為特徵。 又稱為“癇證”、“癲癇”、“羊癲瘋”等。 自新生兒至老年均可發病。 發作前可伴眩暈、胸悶等先兆, 發作後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狀。

癲癇包括原發性癲癇和繼發性癲癇, 出現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精神運動性發作等不同類型。

癲癇病的形成, 大多與七情失調、先天因素、腦部外傷、飲食不節、勞累過度或身患其它疾病是為癇病的主要病因,

痰瘀濁邪蒙閉腦竅, 竄走經絡則是造成癲癇發作的直接因素。 本病機理可概括為臟腑機能失調整, 陰陽升降失職, 以致風、痰、火、氣交雜, 但以腦髓神機受累為主, 與肝脾心腎關聯密切。 如肝腎陰虛, 水水涵木, 木旺化木, 熱極生風, 肝風內動, 出現肢體抽搐, 角弓反張。 若脾虛不能運化, 津液水濕積聚成痰, 痰迷心竅, 則出現神不守舍, 意識喪失。 髒氣不平, 氣血逆亂犯腦是為癲癇發作的病機特點, 內風是其發病動因, 實邪閉竅為風動的內在因素, 脾胃失職是為病機關鍵。

癲癇之痰瘀閉竅擾神病機

在《內經》中有多處因痰致癇的記載, 《傷寒論》有“水氣”病在描述, 如情呆體僵,

頭痛癲眩等, 後世有用五苓散治癇病者, 大概源於此。

隋康至今, 均認為痰濁是致癇的主要病機之一, 並為眾多醫家發揮重視。 《丹溪心法·癇》雲“癇證有五……無非痰涎壅塞, 迷蒙孔竅”, 明·龔信纂《古今醫鑒·五癇》斷言癇病“皆是痰迷心竅”。 至於樓英《醫學綱目·癲癇》認為“痰在膈間則眩暈不僕, 痰溢膈上則眩暈僕倒於地而不知”, 則更把症狀表現與痰濁壅塞部位聯繫起來加以解釋, 充實了痰濁致癇的理論內容。

飲食不節, 脾虛不運, 聚濕而為痰或脾胃積熱釀煉為痰, 如明·龔延賢《壽世保世·癇症》認為“脾虛則生痰”, 而李延《醫學入門·癇證》也指出“蓋傷飲食蓄積為痰火”。 另外, 七情失調, 氣鬱化火, 火邪煉液成痰;肝腎陰虛, 陽亢爍液為痰;或由外感及內熱熾盛,

火動生風, 煎熬津液, 結而成痰。

小兒癲癇中, 其主要病機應責於痰, 痰邪是造成癇證的中心環節之一, 而脾虛不能運其津液, 又是痰產生的主要根源, 所以說“癇由痰致, 痰自脾生, 脾虛痰伏”乃是小兒癇證的主要病理基礎。 正如《醫學綱目·癲癇》所雲:“癲癇者, 痰邪逆上也”即是此意。

癲癇病程漫長, 痰濕膠著, 凝結不化。 痰為頑痰, 膠著之痰, 阻在腦竅經脈, 腦絡氣血運行不暢, 痰瘀互結於腦髓脈絡。 癇病日久, 臟腑氣衰, 運化無力, 血行遲滯, 瘀血內停。

癲癇病人多見舌質紫暗, 或見瘀點、瘀斑, 為瘀血內停之表現;又兼癲癇患者多為小兒, 臟腑之氣未充, 或為成年之病, 正氣漸衰, 無力抗爭, 邪盛正虧, 進而傷及肝腎, 使本已衰弱的臟腑之氣進一步耗損,

正不勝邪, 病情逐漸加重。

瘀血象不明顯者, 用一般活血化瘀之藥難以奏效, 臨床多選用破血逐瘀之品, 隨舌質、舌底脈絡瘀象的逐漸減輕, 臨床症狀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相關用戶問答
  • 4回答

    額葉癲癇病是精神病嗎

    癲癇病不是精神病,額葉癲癇病也不是精神病。精神病與癲癇病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類型。目前很多人對癲癇病與精神病造成混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癲癇病的一些症狀表現與精神病的一些表現相似,所以使得人造成了誤解... [詳細答案]

  • 4回答

    額葉癲癇是不是精神病

    額葉癲癇不是精神病!對癲癇病有疑問的癲癇患者可以放心,額葉癲癇也不是精神病,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疾病。只是因為癲癇病的發作症狀與精神病的一些行為表現很相似,造成了人們時常把癲癇病誤認為是精神病。 [詳細答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