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癲癇之痰瘀同治研究

1、痰瘀同治源遠流長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 痰濁與瘀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物質, 前者之生乃脾失健運, 津液不化;後者所成是人體血運不暢或離經之血著而不去。 針對痰濁與瘀血的機理, 祛痰與活血化瘀這兩種迥然相異的治療方法也就應運而生。

追本溯源, 致痰之津與生瘀之血皆為水穀經脾胃的吸收、運化和輸布而成, 誠如《素問》所言:食飲“入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於脈, 化以為血。 ”津之與血同屬陰精範疇, 這從根本上說明了津血來源的同一性和特殊性。

在此基礎上, 醫家們總結了“奪血者無汗, 奪汗者無血”“亡血家不可發汗”等“津血互耗”的寶貴經驗, 並對痰瘀同病的機理有所認識, 如《靈樞·百病始生篇》雲:“凝血蘊裡而不散, 津液澀滲, 著而不去, 而積皆成矣。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亦雲:痰濁之生“由營衛不清, 氣血敗濁, 凝結而成也。 ”有關這方面的醫療實踐在歷代醫著中多有記載。 至元·朱丹溪首先明確提出“痰挾血遂成窠囊”的痰瘀同病觀。 後世醫家如葉天士、唐容川之輩對此有所繼承和發展。 近人董漢良較全面地論述了痰瘀依存互根, 相互轉化, 共同消長的關係, 使痰瘀同病同治的理論趨於系統、完善。 該法已漸為醫者關注, 並被廣泛運用於胸痹、中風、胃脘痛、痢疾、帶下證、症瘕積聚、咳喘諸疾中,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展示了廣闊的前景。

癲癇而言, 它具有長期性、發作性及臨床症狀怪異等特徵, 非常合乎中醫所說“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的發病原理。 其實有關這一原理早在《靈樞·五亂篇》中就有所論及, 其雲:“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營氣順脈, 衛氣逆行, 清濁相干亂於頭則為厥逆。 ”所謂“清濁相干”乃血中出現異物, 津液“變為血中痰濁”, 痰瘀互生也, 其隨經隧上逆於頭, 厥逆始作。 厥逆者, 突然失去知覺, 不省人事也, 癲癇隸屬其中自不待言。 從中不難發現這裡已初露痰瘀致癇的端倪。

因後世醫家受“諸暴強直皆屬於風”“痰迷心竅”等觀點的影響, 痰瘀同病同治的理論未能在診治癲癇的過程中得到運用和發展。

但在長期醫療實踐中, 醫家們發現, 若按祛痰熄風之治, 本病難以奏效, 而借助於活血化瘀之法, 如《醫學心悟》定癇丸中就伍有丹參、琥珀。 自明·魯伯嗣才首次提出瘀血致癇觀, 他在《嬰童百問》中寫道:“大概血滯心竅, 邪風在心, 積驚成癇。 ”但此論並未引起後世醫家的普遍關注, 僅對診治外傷性癲癇有一定指導意義。 而近人楊衛生不為“外傷”癲癇才是“瘀血”所致的框框束縛, 認為癲癇發作時“造成腦部缺血缺氧”“活血化瘀藥具有明顯改善腦血循環和血氧供應, 增強機體缺氧的耐受性, 有促進癲癇的緩解作用”。 還聯繫中醫的風痰致癇說認為:“活血化瘀藥完全符合‘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及‘治痰要活血, 活血則痰化’的原則”。
顯而易見這裡已能從“痰瘀互生”的關係上, 認識到痰瘀同治在癲癇治療中的重要性, 較以前“見痰治痰”“見瘀治瘀”“見風治風”的治療思路有了質的轉變。 故從痰瘀同治這一理論的高度上治療癲癇, 療效將更為理想。

2、痰瘀同治應始終貫穿於癲癇的治療

痰瘀既是癲癇的致病因素, 亦是病理的產物, 無疑為再次發作提供了物質基礎, 故筆者認為治療本病應打破前人所宣導的:在發作期直折其勢(治標—祛痰、熄風、化瘀);在間歇期杜截其根(治本—培補其虛)的陳規。 應將痰瘀同治貫串于治療全過程。 結合現代醫學理論更能證實這一認識具有一定道理。 現代醫學指出:該病的病理基礎為“中樞神經元異常放電”, 當這種高頻放電蓄積到一定限度時則引起癲癇發作;而這種高頻放電現象並沒有隨著癲癇發作中止而消失,

間歇期的腦電圖上依然可見高頻放電, 只不過沒有超過一定限度至發作而已。 造成這種不論在發作期, 還是間歇期都出現高頻放電現象的原因, 是由於“增加膜電位不穩定性的物質”所致。 這種物質可能就是中醫認為的“痰濁和瘀血”, 故要真正杜截其根—痰瘀同治之法就應始終貫串於癲癇的治療。 對此胡建華亦有體會, 他從另一側面說:“癲癇雖屬慢性病, 然而發作時間短暫, 在治療上無須分發作期以攻邪為主, 間歇期以補虛為主, 而是只要顯露虛象, 即可並用補益法”。

3、專病專方與辨證論治相結合

要提高難治病的療效, 陳南華教授的經驗就是“專病專證專方專藥與辨證論治相結合”。 為此治療癲癇也應遵循這一原則。治療本病的專方專藥就是在痰瘀同治之法的基礎上制定的具體方藥,但又要根據痰瘀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依存、互根、轉化、消長的關係,區別三種情況:因瘀致痰,以治瘀為主,佐以化痰;因痰致瘀,以治痰為主,佐以化瘀;痰濁、瘀血相當者,則兼而治之。還要結合氣滯、氣虛、津血虧虛等不同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

為此治療癲癇也應遵循這一原則。治療本病的專方專藥就是在痰瘀同治之法的基礎上制定的具體方藥,但又要根據痰瘀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依存、互根、轉化、消長的關係,區別三種情況:因瘀致痰,以治瘀為主,佐以化痰;因痰致瘀,以治痰為主,佐以化瘀;痰濁、瘀血相當者,則兼而治之。還要結合氣滯、氣虛、津血虧虛等不同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