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蔵醫施灸的材料及其施灸的穴位

1.蔵醫施灸的材料

主要也是用艾葉。 一般在秋季擇吉日採集艾葉, 待幹後, 用棍將它打碎, 再把它揉成團;艾絨團的大小隨施灸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一般多做成上尖下寬的圓錐體, 以便點燃。 如果施灸的部位是在四肢較大的關節部位, 則艾炷做拇指一樣大即可;如用來灸頭部或四肢部, 則艾炷可小如小指節;在軀體施灸時, 一般把艾炷做成羊糞大小即可。 此外, 還有做成豌豆大小, 訶子般大小的。 當然, 也可以做成艾絨條或卷施灸的, 成人與兒童的艾炷大小也應有所區別。

2.施灸的部位

一般是固定的,

這些部位即穴位。 穴位有兩種, 一種是不固定的, 即隨病變的部位而變化, 這在中醫(漢族)稱“阿是穴”, 一般是根據其疼痛的部位而定;另外一大類則是分佈在全身各個部位的固定穴。 背部穴位, 是應用得較多的穴位。 其取穴根據是脊柱的脊椎數, 一般是由背部中線向旁開左右各1寸之處, 也即左右各有一個穴位, 連同中線的一穴, 共為3個穴。 脊椎數是從頸項部最下面的突起處作為標準起算的。

(1)降穴:即第1椎, 用於治療精神錯亂、癡呆, 對於隆症有較好的療效, 對於老人患者尤為適宜。

(2)赤巴穴:即第2椎, 用於治療寒症赤巴病, 癭瘤、上肢沉重疼痛等症。

(3)培根穴:即第3椎, 用於治療肺、心等內臟病, 頭部病症如鼻塞不通、口乾舌燥等症。

(4)母肺穴和子肺穴:即第4椎和第5椎, 兩穴均用於治療胸痛、食欲不振、久熱、陳舊熱、咯血、背部剌痛、噁心嘔吐等病症。

(5)命脈穴:即第6椎, 在瘋癲、心神不安、昏厥、健忘、煩躁、心跳、胸腔滿悶等症中常用。

(6)心穴:即第7椎, 如對3穴同時施灸, 可治療暈厥、健忘、頭重以及命脈部位的隆症。

(7)膈穴及肝穴:即第8和第9椎, 用於治療嘔吐、噯氣、橫膈疼痛、噎氣、嘔吐、肝區疼痛等症。

(8)膽穴:即第10椎, 主要用於治療黃疸、嘔吐膽汁、消化不良、胃火衰微等病症。

(9)脾穴:即第11椎, 用於治療腸胃飽脹、腹鳴、體重、嗜睡等症。

(10)胃穴:即第12椎, 對久泄、胃火衰微、胃中痞塊、腰背肌肉硬而疼痛等病症, 有較好的效果。

(11)精府穴:即第13椎, 對於遺精、女性崩漏、大腸和小腸脹滿、大便秘結等症效果較好。

(12)腎穴:即第14椎,

主治腰酸背痛、寒性遺精、大便洞泄等症。

(13)臟腑總穴:即第15椎, 凡人體臍以下部位的病症, 包括婦女不孕症, 風寒腰背疼痛, 均可以在此灸治。

(14)大腸穴、小腸穴:即第16椎和第17椎, 對大便溏泄、尿道口疼痛、小便不利等症, 均可在此施灸。

(15)膀胱穴:即第18椎, 常用於治療腰膝發冷、小便失禁或小便灼熱、疼痛、婦女產後腹痛、閉經等症。

(16)精穴:即第19椎, 用於遺精、滑精、下肢軟弱無力、氣短喘促、便血等症的治療。

(17)下泄風門穴:即第20椎, 用於治療大便秘結或下泄等症。

(18)其他部位穴:除背部穴位外, 其他部位如頭部、胸腹部、四肢等部位, 也各有不少穴位, 如喉頭、心窩、劍突下、臍中、臍之兩側、臍下等, 是胸部及腹部的常用穴位, 百會、囟門、後囟門、枕骨、印堂等是頭部常用穴;外踝骨、內踝、大腿外側、手中指、大拇指、腳跟腱、左右肩頭等則是四肢、軀幹部的常用穴位。

以上這些穴位一般是用來治療局部的疼痛, 頭部的穴位也常用於治療頭痛、頭暈、昏厥、癲狂;四肢穴位用於治療肢體活動不靈、肌肉疼痛等病症。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