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咳嗽是咳以聲音, 嗽以痰名, 有聲有痰謂之咳嗽。 中醫也診為“咳嗽”、“乳嗽”、“胎嗽”, 西醫的“咽喉炎、肺炎、氣管炎、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均可出現咳嗽。 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以秋冬季發病率較高。
病因病機:外邪侵襲, 阻於氣道, 氣道不通, 氣沖於上。
臨床表現:主症:咳嗽頻作, 痰白稀薄;或咳嫩不爽, 痰黃粘稠;或咳嗽陣作, 痰稠難咯;或咳嗽痰壅, 色白而稀;或咳而無力, 痰白清稀;或乾咳無痰或少痰難咯。
兼症:發冷無汗, 發熱頭痛, 鼻寒流涕, 喉癢聲重, 全身酸痛;或咽喉乾燥, 發熱口渴, 臉紅唇紅, 眼睛發紅, 口苦, 小便黃少,
治療原則:祛邪通道, 化痰止咳。
內治法:①鮮野辣椒寄生適量, 水取服, 每日1劑。
②千斤錘10克, 老鼠腳跡、薄荷葉各6克, 老鴉酸15克, 共搗爛, 加白糖適量, 開水沖服, 每日1劑。
③驚風草適童, 與豬骨適量燉服, 每日1劑。
④七葉一枝花3克, 檸檬根、土甘草各6克, 南蛇藤9克, 薄荷4.5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⑤魚腥草粉3克, 納人紅鋰魚(約200克重, 去內臟)肚中, 加米辭少許煮吃, 每曰1劑。
⑥草鞋根、桐木寄生、不出林、穿破石、十大功勞、魚腥草各5克, 水煎服, 每日1劑。
⑦魚腥草、過塘藕、臭牡丹根各6克, 九龍膽、桐樹皮3克, 水煎取汁, 加猴結3克配瘦豬肉適量蒸服,
外治法:藥線點灸攢竹、水突、合穀、風門、肺腧、足三裡、中府, 每日1次。
預防及護理:①避免受涼和感受潮濕, 注意氣候變化, 特別是秋冬季節, 更應注意保暖。
②加強身體鍛煉, 增強抗病能力。
③病後要適當休息, 多喝水, 並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避免煤氣、塵煙、油氣等刺激。
④及時治療, 徹底根除, 防止誘發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