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毒是以發熱3至4天后, 皮膚出現紅色如麻粒大小的疹子為特徵, 以發熱、咳嗽、眼淚汪汪、鼻塞流涕、遍身發佈紅色斑疹為主症的一種傳染性疾病。 四季均可發病, 以冬春較多, 好發於6個月~5歲的小兒, 傳染性很強。 進行麻疹減毒活疫苗的預防接種, 可預防本病的發生。 中醫、西醫均診為“麻疹”。
病因病機:年幼體弱, 正氣不足, 感染麻毒, 三氣不能同步, 氣血相搏, 毒透於外(為順症), 或毒陷於內(為逆症)。
臨床表現:主症:發熱漸高, 眼晴紅, 眼泡腫, 淚水汪汪, 2至3天后, 口腔內接近臼齒處可見“麻疹粘膜斑”, 3至4天后耳後開始出現色如玫瑰、針尖大小的皮疹,
順症:發熱, 精神安寧, 或偶有煩躁, 咳嗽輕微無鼻煸, 氣不喘, 發熱3至4天出現皮疹, 先見於耳後、頸部、頭部、臉部, 漸至胸背、肚子、四肢、手足心、疹色鮮紅漸轉暗紅, 分佈均勻, 疹收後熱退身涼, 精神清爽, 咳減, 胃納稍佳, 漸趨康復。
逆症:疹出不暢, 或麻疹出沒先後無次序, 暴出暴收, 疹色紫暗, 稠稀不均, 並見高熱, 煩躁不安, 或嗜睡, 大渴多飲, 咳嗽劇烈, 氣喘, 鼻翼煽動, 喉鳴響, 甚則口唇紫紺, 或嘔吐抽風, 神志模糊, 呼吸困難, 四肢不溫, 大汗淋滴等。 或麻疹已消, 而見高熱不退, 煩躁不安等。
順症分期:初熱期:又稱前驅期。
見形期:又稱出疹期。 皮疹開始從出現至消退, 3至4天, 高熱不退, 肌膚灼熱, 口渴多飲, 咳嗽加劇, 神疲懶動, 眼睛發紅, 眼深多, 煩躁或嗜睡, 或伴有驚跳、抽風, 皮膚出現玫瑰樣丘疹(針尖大小, 礙手), 先見於耳後髮際及頸部, 漸至頭、臉、胸背、四肢依序出現, 手攀足底見疼為麻疹透齊。 初起稀疏, 色較鮮紅, 以後逐漸稠密, 融合成片, 色轉暗紅, 分佈均勻。
疹沒期:又稱恢復期。 皮疹按出現的次序消退, 皮屑細微如糠樣脫落, 皮膚遺留棕褐色的斑跡, 熱退身涼, 精神爽快, 胃納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