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要及早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

由於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時間最長, 瞭解也相對較深, 所以, 父母更應該容易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 然而, 問題並不這麼簡單, 因為家長往往從比較特殊的角度看待自己孩子, 對孩子的某些不良表現給予合理化解釋, 甚至“護短”, 所以, 造成對自己孩子過於維護, 看不清存在的問題, 有的甚至貽誤了矯正的最佳時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門科學, 因而, 作為家長, 應該掌握一些兒童心理學知識, 重視對孩子的心理教育問題。 有學者指出,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心理醫生”。

隨著孩子的成長,

他們與社會的接觸面越來越大, 也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很需要得到家長的説明。 家長要成為孩子的“心理醫生”, 則應學點兒童心理學知識。 可以從心理學書籍、醫學科普報刊、電臺電視臺的醫學心理學專欄, 也可以聽取心理學方面的講座, 都能獲得一定的兒童心理學知識。 要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 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1 細心觀察

多數情況下, 由於心理活動較隱蔽, 它不像孩子的外在行為和情緒變化那樣容易看出來, 它需要細心觀察。 例如, 觀察孩子的眼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人通常就是通過眼睛來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 接受其他心理活動的。 各種感官對外界刺激的感受程度不同, 其中眼睛對刺激的反應最為強烈。

幾種感覺器官接受外界資訊所占比例分別為:視覺占87%、聽覺占7%、嗅覺占3.5%、味覺占1%。 可見, 目光接觸在人際交往中有極為重要的功能和輔助作用。 平素孩子的眼睛是明亮活潑的, 而且說話時無拘無束地和你服光相遇。 要是他眼珠暗淡呆滯, 而且儘量回避你的目光, 這就表明他心事重重。 也可以看他說話的情況, 孩子平時說話不會吞吞吐吐, 如果出觀了這種情況, 表明他心裡有了矛盾。 還可以觀察他的行為, 孩子平日吃什麼都香, 這兩天卻胃口不好。 在排除疾病的因素後, 應考慮是情緒抑鬱影響了胃口, 等等。

2 深入交談

觀察不一定全面、準確, 還應該有必要的談話。 在拿不准談話方向時, 可以先試探地隨便談,

問他一些學習上的情況, 一些有關老師和同學的情況, 在這種談話中你可以發現孩子的“觸痛點”。 例如, 他不願談某門功課的情況, 便可以估計到這門功課的學習可能有了問題, 這便可能是他的“觸痛點”, 這樣就可以確定進一步談話的方向。 如果已經把握了談話方向, 便可以單刀直入地展開談話。 對已經顯露出情緒鬱結的孩子, 為了避免孩子的對立與顧慮, 可以先安慰再談話。

3 全面調查

小學生和初中生的“心病”多是受外界影響而產生的。 這就需要向老師、同學作調查、有時還需要深入細緻全面的調查。 通過調查他在學校裡遇到的事情, 弄清了原因, 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當然, 由於青少年往往比較敏感, 因此,

在調查時儘量避免讓學生產生被跟蹤、被監視的感覺。

4 綜合分析

通過觀察、交談與調查, 可以把得到的材料仔細分析、綜合, 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瞭解孩子的“心病”所在。 大部分孩子不會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對於家長而言, 知道了表現和原因就夠了, 無需再去套用某種專業名稱, 如憂鬱症、強迫症等。 其關鍵在於説明孩子調節改善心理狀態, 使孩子儘快擺脫不良的心理狀念。

在家庭中, 與孩子的溝通以談心為主。 為了增加效果, 談心前一定要有所準備, 即先把要說的道理想清楚。 家長常碰到這種情況, 一些道理似乎心裡明白, 但不一定能有條理地說出來, 說得令人信服。 因此, 有所準備很有必要, 先把握道理的關鍵, 再組織起來,

然後才跟孩子說。 這樣不僅有利於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形象, 而且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談話最好是雙向的交流, 即家長說孩子也說, 這樣可以談得更深入。 談話過程中, 不要怕孩子反駁, 孩子在反駁中能說出更多的心裡話, 談話便會更有針對性。 不要把反駁看成是孩子頂嘴, 這是討論問題。 有些談話, 如果針對性強, 指導性強, 可以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時則未必, 這就需要等待。 因為談話後孩子可能要有個思考過程, 或者要有個心理恢復過程。 要預計到孩子可能有這個過程, 應允許孩子有這樣一個過程。 在等待期間, 可以配合其他方法起作用, 例如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裡人更熱情地對待孩子;如果家長認為有必要的話, 可以找心理醫生,以求行之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可以找心理醫生,以求行之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