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孩子不會說話 應當怪父母

這是一位外表有點憨的急性子婦女, 攜著1歲零10個月的兒子前來諮詢。 她說兒子什麼都懂, 就是不肯開口說話, 有時嘴嘟噥著像是要說話的樣子, 可等了半天仍無話。 她帶兒子去過醫院兒科看病, 檢查結果卻一切正常。 她諮詢有什麼辦法能使她兒子開口說話。

眾所周知,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 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手段, 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孩子3~6個月大時已開始能分辨噪音和樂音, 懂得成人講話時流露的感情, 高興時還會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7~10個月時能重複好幾種聲音, 常會咿咿呀呀自得其樂,

開始咿呀學語, 能感受到成人講話的語調和節奏, 理解成人說話的含義, 並能根據成人的語言做出一定的動作, 有的已會說單詞句, 如“奶奶”、“媽媽”之類;10~18個月時, 能說單詞句和雙詞句, 如“媽媽、飯飯”、“糖糖、吃吃”之類, 看圖畫時能指著認識的東西叫出名稱, 能央求大人講故事, 會模仿成人所說的詞語;18個月~3歲, 這是孩子語言發展最快的階段, 他們已開始說含多詞的話語, 學會使用各種基本類型的句子, 出現複合句, 喜歡交際, 好發問, 愛聽故事和兒歌, 喜歡大人給他講小人書, 並能記住一些故事內容, 掌握和表達語言的能力已基本具備。

國外有心理學家將語言譽之為“智慧果”, 並指出對孩子及時進行語言訓練是早期教育的中心環節之一。

而這孩子已經1歲零10個月了, 不僅不會開口說話, 連音都不發, 怎能不令人焦急呢?

哇的一聲, 那小孩看了一下他的母親, 又看了一下心理諮詢師, 便哭了起來。 但僅此一聲, 便自行止哭。 看來, 這孩子有些膽怯。

從這麼一個“小片段”, 心理諮詢師看出了一些問題。 他問孩子的母親:“他嘴嘟噥著想說話時, 你催逼了他?”

“催逼也不起作用, 他就不說……”

“孩子想說又說不出來時, 家長只能引導和耐心等待, 怎麼能催逼?你一催逼, 他一急就更說不出話來。 ”

闡明訓練孩子說話的“引導”道理後, 心理諮詢師進一步指出“鼓勵”的必要。 孩子初學說話時的心理是一怕說錯, 二怕大人訓斥。 所以, 只要他們敢於開口, 家長就必須給予肯定, 並在肯定基礎上進行鼓勵,

鼓勵他們多說話。 比如, 孩子纏著媽媽“抱抱”, 媽媽應鼓勵孩子多說一個詞, 如“媽媽, 抱抱”, 待孩子說出後, 再滿意地抱起孩子。 剛學說話的孩子, 只會跟著大人的尾音學話, 不會獨立回答問題, 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意識地引導他們由會說單詞到會說多詞, 再能連詞成句, 獨立回答。

孩子在學話期間, 往往喜歡自言自語, 講些旁人聽不懂, 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的話。 有時他們說不出某種東西的名稱, 就會自己為其創“新名”。 遇到這些情況, 父母應細心觀察他們到底想說什麼, 然後以“欣賞”的態度去引導他們說出該事物的名稱。

孩子學會說話後, 更應當鼓勵和引導他們多說話, 使談話更加深入, 可以插進諸如“是這樣嗎?”“真有趣!”“後來怎麼樣?”之類的話茬,

跌宕迂回, 讓孩子盡可能多說話。

言為心聲, 訓練孩子說話, 家長自始至終應貫徹審美教育——語言美。 語言美的基本要素是:待之以禮, 言之有物, 言之有理, 言之有據, 言之有味;空話、假話和髒話都是不美的語言。 語言美的訓練, 一是注重語言的形式結構美, 掌握嚴密的邏輯, 使用規範的語言, 運用生動的語句。 二是注重語音美, 包括語調美、音色美、共鳴美、語勢美, 具體做到圓、明、清、正、純。 “圓”, 音質圓潤悅耳, 音量飽滿, 充實有力;“明”, 音調高低適度, 抑揚頓挫富於變化;“清”, 吐字清晰可辨;“正”, 發音正確, 不講錯音別字;“純”, 語言的發音有系統性, 不夾南腔北調。 此外, 要求在實際交往中, 語態謙遜、熱情, 恰如其分地使用見面語、感謝語、關心語、鼓勵語和告別語。

倘若孩子發音嬌嗲, 或學口吃說話, 或說話拖音、加音, 或加些不應有的動作等, 家長都必須立即矯正, 千萬不可聽之任之。

諮詢結束, 那婦女抱起小孩告辭。 心理諮詢師疼愛地摸了一下小孩的頭(諮詢全過程, 諮詢師不時向他投以友善的眼光)並和藹地向孩子招手:“小朋友, 再見!”果然, 小孩舉起手, 學著諮詢師的尾音, 和了一聲喉音“見——!”諮詢師立馬鼓掌強化:“寶寶, 真聰明!”這下, 孩子壯了膽, 大聲發出“見——, 見——!”面對此情此景, 那婦女驀地滾下熱淚, 千恩萬謝地走出諮詢室。

編輯推薦:

孩子學說話時期父母需做到“四多”

讓寶寶順利學會說話的四個方法

父母不得不知孩子學說話的禁區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