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三焦辨證並不瞭解, 三焦辨證分為上焦病證、下焦病證、中焦病證三種, 從中醫理論上分析, 不同病症的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中醫療法有著悠久的歷史, 深受人們喜愛。 下面就來瞭解一下中醫辨證疾病的知識吧!
上焦病證
溫邪上受, 首先犯肺, 外感溫熱病的初期常表現為肺衛症狀, 屬手太陰肺經。 具傳變有二, 順傳則發展為中焦病證, 逆傳則出現心包證。 上焦病證主要是指溫邪侵犯肺經及逆傳心包的證候, 也包括頭面、胸脅等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
發熱, 微惡風寒, 無汗或少汗, 口微渴, 咳嗽,
病機分析
溫熱之邪侵襲肺衛, 衛氣被遏, 奮起抗邪, 則發熱;微惡風寒, 肺合皮毛主表, 肺氣失宣, 開合失司, 則無汗或少汗;溫熱之邪傷津則口微渴。
溫熱之邪犯肺, 肺失宣肅則咳嗽;咽為肺之門戶, 溫熱之邪侵襲則咽紅腫痛;溫熱之邪侵襲體表, 故苔白, 舌邊尖紅, 脈浮數。 溫熱之邪道傳心包, 心神被擾, 則神昏譫語, 或昏憒不語;心開竅於舌, 心神被擾則舌蹇;熱盛于內, 陽氣鬱遏, 不達四肢則肢厥;熱盛波及營分, 則舌紅或降。
相似證候的辨別
本證的肺衛症狀與衛分證基本相同, 當與表寒證、太陽病等辨別。 表寒證、太陽病以感受風寒之邪為主, 臨床以惡寒嚴重。
辨證注意點
抓住病位元特徵, 出現肺衛、心包等症狀為辨證依據。
上焦病證還包括其他證候, 如熱擾胸膈證可出現身熱, 心胸煩熱, 煩躁不安等症狀;熱邪壅肺證可出現身熱, 汗出, 煩渴, 咳喘等表現;熱毒上壅證可出現頭面?腫, 耳前後腫等, 多見於大頭瘟、瘁腮、爛喉痧、纏喉風等病證。
下焦病證
溫熱之邪侵襲到下焦, 出現足厥陰肝, 足少陰腎等病變者為下焦病證。 肝腎同源, 同處下焦, 溫熱之邪劫灼下焦, 常表現為肝腎陰傷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
身熱面赤, 手足心熱甚於手背, 或夜熱早涼, 口幹, 舌燥, 神倦, 脈虛大;或手足蠕動, 心中憺憺大動, 舌降苔少, 脈虛。
病機分析
溫熱之邪深入下焦, 腎陰耗損, 虛火內擾, 故身熱面赤, 手足心熱甚於手背;溫熱之邪深入下焦陰分, 故夜熱早涼;熱邪傷陰則口幹, 舌燥;神倦, 脈虛大為正虛陰傷之象。 溫熱之邪損傷陰液, 筋脈失養, 故手足蠕動;陰液虧損, 心失所養則心中憺憺大動;舌降苔少, 脈虛為陰液虧損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
本證當與一般陰虛證及陰虛火旺證相辨別。 三者均有陰虛見症, 但一般陰虛證及陰虛火旺證發生於內傷雜病中, 無溫熱之邪侵襲。 一般陰虛證以陰虛則熱、陰虛則燥等為辨證特點;陰虛火旺證在一般陰虛證基礎上又見火旺為特徵;本證有溫熱之邪侵襲及陰虧的特徵。
辨證注意點
以溫熱之邪侵襲下焦, 邪留陰分, 肝腎之陰虧損為特徵。
從病位辨證角度看, 下焦病證還當包括其他病證。 如濕熱下注下焦證可表現為身熱, 少腹痞滿, 大便不通或小便不利, 舌紅苔膩, 脈數等。 下焦蓄血證可表現為少腹硬滿, 小便自利, 大便黑等。
結語:以上就是關於中醫辨證上焦病證, 及下焦病證的全部介紹了。 中醫療法其實非常簡單, 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難,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哦, 也可以推薦給周圍的小夥伴們哦。 祝大家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