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腹內癰論--《醫學源流論》卷下

古之醫者, 無分內外, 又學有根柢, 故能無病不識。 後世內外科既分, 則顯然為內症者, 內科治之;顯然為外症者, 外科治之。 其有病在腹中, 內外未顯然者, 則各執一說, 各擬一方, 曆試諸藥, 皆無效驗, 輕者變重, 重者即殞矣。 此等症, 不特外科當知之, 即內科亦不可不辨明真碓, 知非己責, 即勿施治, 毋至臨危束手, 而後委他人也。 腹內之癰有數症, 有肺癰, 有肝癰, 有胃脘癰, 有小腸癰, 有大腸癰, 有膀胱癰。 惟肺癰咳吐腥痰, 人猶易辨, 餘者或以為痞結, 或以為瘀血, 或以為寒痰, 或以為食積, 醫藥雜投, 及至成膿, 治已無及。

並有不及成膿而死者, 病者醫者始終不知, 何以致死, 比比然也。 今先辨明痞結瘀血寒痰食積之狀。 凡痞結瘀血, 必有所因, 且由漸而成寒痰, 則痛止無定, 又必另現痰症。 食積則必有受傷之日, 且三五日後大便通即散, 惟外症則痛有常所, 而遷延益甚。 金匱雲:諸脈浮數, 應當發熱, 而反淅淅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以手按腫上熱者有膿, 不熱者無膿。 此數句乃內癰真諦也。 又雲:腸癰之為病, 身甲錯, 腹皮急, 按之濡如腫狀, 腹無積聚, 身無熱是也。 若肝癰則脅內隱隱痛, 日久亦吐膿血;小腸癰與大腸相似, 而位略高;膀胱癰則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際, 著皮即痛, 小便亦艱而痛;胃脘癰則有虛實二種, 其實者易消, 若成膿必大吐膿血而愈, 惟虛症則多不治,
先胃中痛脹, 久而必下漸高, 其堅如石, 或有寒熱, 飲食不進, 按之尤痛, 形體枯瘦, 此乃思慮傷脾之症, 不待癰成即死。 故凡腹中有一定痛處, 惡寒倦臥不能食者皆當審察, 防成內癰。 甚毋因循求治於不明之人, 以至久而膿潰, 自傷其生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