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濟陰綱目》產後門(中) 發痙

(一作痓)

郭稽中曰:產後汗出多而變痙者, 因產後血虛, 腠理不密, 故多汗出, 遇風邪搏之, 則變痙也。 痙者, 口噤不開, 背強而直, 如發癇狀, 搖頭馬嘶, 身反折, 須臾又發, 氣息如絕, 宜速斡口, 灌小續命湯, 稍緩, 即汗出如雨, 手摸空者, 不可治也。

薛氏曰:產後發痙, 因去血過多, 元氣虧極, 或外邪相搏, 以致牙關緊急, 四肢痙強, 或腰背反張, 肢體抽搐。 若有汗而不惡寒者, 曰:柔痙:無汗而惡寒者, 曰:剛痙, 由亡血過多, 筋無所養而致, 故傷寒汗下過多, 潰瘍膿血大泄, 多患之.乃敗證也, 急以十全大補湯, 大補血氣, 如不應, 急加附子,

或保無虞, 若攻風邢, 死無疑矣。

夷堅志雲:杜壬治郝質子婦產四日, 痍疭戴眼, 弓背反張, 壬以為痙病, 與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 政和間, 余妻方分娩, 猶在蓐中, 忽作此症, 頭足反接, 相去幾二尺, 家人驚駭, 以數婢強拗之不直, 適記所雲:, 而藥草有獨活, 乃急為之, 召醫未至, 連進三劑, 遂能直, 醫至即愈矣, 更不須用大豆紫湯, 古人處方, 神驗屢矣。

陳臨川曰:凡產後口噤, 腰背強直, 角弓反張, 皆名曰:痙, 又名曰:疶, 古人察有汗無汗, 以分剛柔陰陽而治, 今產寶諸書, 有中風口噤一門, 又有角弓反張一門, 其實一也, 如憎寒發熱, 有類傷塞, 皆不論及, 豈可只以一二藥治之。

按素問有痙字而無痑字, 仲景太陽經有痙病而無痙方, 則今書中痣字, 乃痙字傳寫之誤也。

夫勁痙二字, 諧體諧聲, 而痙之病狀, 有項背勁急反張之相, 則從痙字無疑。 若痙字于義莫解, 故當以痙字為正, 且寒主收引, 風寒在太陽經, 而項背強直者, 太陽筋病也, 諸方皆主續命, 從仲景論矣, 郭氏不問產後虛實, 邪之有無, 而概宗之, 似乎一偏, 至薛氏又為產後亡血過多, 非急用十全大補不可, 若攻風邢, 死無疑矣, 又一見也。 及夷堅志案, 以大豆紫湯獨活湯而愈者, 則又主於風矣, 是續命亦不為妄, 但本方有麻黃附子, 於氣血兩虛之人, 不可經用, 而郭氏論, 又有速灌之說, 稍緩即汗出如雨, 反不以麻黃為忌, 何其語之切也, , 二說均不可廢, 臨證之際, 詳之可也。

【方劑】

【小續命湯】治產後汗多變痙, 口噤首強, 或搖頭馬嘶, 不時舉發,

氣息如絕。

方見前中風。

陳臨川雲:“陳無擇評曰:產後汗出多變痙, 亦令服小續命湯, 此又難信, 既汗多,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 不若大豆紫湯為佳, 局方大聖散, 亦良藥也。 愚觀朱奉, 議雲:凡剛柔二痙, 小續命湯並可加減與之。 若柔痙自汗者,去麻黃加葛根之說, 朱奉議必有所據, 雖大豆紫湯大聖散良, 亦不可偏見曲說,有妨古人之意”

【大豆紫湯】治中風頭眩, 惡風自汗, 吐冷水, 及產後百病, 或中風痱痙, 背強口噤,直視煩熱, 脈緊大者, 不治。

方見前中風。

【大豆湯】治產後卒中風發痙, 倒悶不知人, 及妊娠挾風, 兼治在蓐疾諸。 (防已行十二經虛者忌用, 今分兩且獨多宜斟酌)

大豆[五升炒另微焦], 葛根, 獨活[各一兩], 防己[六兩],

上(口父)咀, 每服五錢,酒二盞,

煎至一盞半, 去渣溫服, 不拘時, 日三服。

【一方】治產後中風, 諸體疼痛, 自汗出者, 及餘百疾。

獨活[八兩], 當歸[四兩]。

上(口父)咀, 以酒八升, 煮敢四升, 去滓, 分四服, 日三夜一, 取微汗。 若上氣者,加桂心二兩, 不瘥, 更作。

【羚羊角飲子】治產後氣實, 腹中堅硬, 兩脅脹滿, 心中煩熱, 渴欲飲水, 欲成剛痙,中風之疾。

羚羊角[半兩鎊], 防風, 羌活, 桔梗[並去蘆], 敗醬[各八錢], 桂心, 柴胡,大黃[酒浸過煨各一兩二錢]。 (地黃酒妙甚)

上(口父)咀, 每服五錢, 水一大盞半, 同煎至一盞, 去渣, 溫服, 不拘時, 更服地黃酒,用地黃切一升, 炒令黑, 磁瓶中下熱酒三升, 密封口, 煮令減半, 任意服之。

【防風當歸散】

防風, 川芎, 當歸, 地黃[各五錢]。

上剉, 每服一兩, 水三盞, 煎至二盞, 溫服。

樓氏曰:續命湯大豆紫湯舉卿古拜散,

太陽厥陰藥也。 邢實脈浮弦有力者, 固宜,但產後血氣大虛之人, 不宜輕發其表, 但用防風當歸散治之為妙。

濟陰綱目》目錄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