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孩子基本的物質需要。
孩子“拿”的思想從何而來?因為沒有, 所以才“拿”, 這就是孩子最簡單的邏輯。 對於孩子的基本物質需要, 我們全都給予滿足了嗎?兒子曾一度吵著 要買蠟筆, 我由於工作忙, 沒及時買給他, 後來在兒子的“贓物”裡就有蠟筆。 經瞭解才知道幼稚園老師教小朋友畫蠟筆畫, 兒子沒有蠟筆, 所以才拿別人的。 從這 件事之後, 我開始非常關注孩子的需要, 每次兒子鬧著要買東西時, 我都會耐心詢問他購買的理由, 如果出於正當的需要, 我一定會“慷慨解囊”, 對於不必要的購 買要求, 我在拒絕時,
要限制孩子的物質欲望。
人的物質欲望是無止境的, 家長從小要控制孩子的物質欲望。 若在物質方面對孩子百依百順, 長此以往, 一旦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 就很容易走向極端, 造成不良後果。 孩子的“拿來主義”行為, 也有這個原因。 於是, 我對兒子實行“承包責任制”, 讓他懂得愛惜自己的物品, 物盡其用。 經過這樣的教育, 孩子認識 到, 在要任何東西之前, 都要考慮自己是否需要, 自己能不能將它們處理好。
培養孩子通過勞動獲得物質滿足的習慣。
孩子對於“拿”僅僅是一種單純的物質渴望, 然而當他在這種“拿”的習慣中慢慢成長後, 懶惰的習氣便已根深蒂固。
應告訴孩子偷竊是可恥的
孩子之所以“拿”, 因為他尚未意識到這是一種不正當的行為。 作為家長, 應教育孩子懂得明辨是非。 一次, 我和兒子逛書店, 兒子經過千挑萬選, 決定 買《安徒生童話選》, 在回家的路上, 兒子則緊緊抱住書, 生怕丟了。 我趁機問他:“不經過允許就拿別人的東西, 這樣做對不對?”兒子拼命搖頭。 我摸摸兒子的 腦袋說:“這樣會給別人帶來很多麻煩,
小編溫馨提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在這個世界上, 對一切都是未知的, 分不清對與錯, 是與非, 所以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