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的主要病因與飲食習慣有關, 如飲食不節, 嗜食生冷等。 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 吃飯不按時或者饑飽不均, 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 再加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快, 精神緊張, 飲食不規律, 造成脾胃病發病率越來越高。
導致胃寒的原因
1.飲食
胃寒患者多由於生冷食物或者水的刺激, 造成黏膜的刺激。
2.生活習慣
常常不按時吃飯, 冷熱交替進食, 飽一頓餓一頓, 久而久之會造成胃寒。
3.精神因素
生活節奏快, 精神緊張, 飲食不規律也是促進胃寒症狀加劇的重要原因。
4.天氣原因
胃寒患者多怕天冷, 常常由於天氣變冷而經常性的胃痛、腹痛、腹瀉等。
胃寒怎麼調理
1.補充“好細菌”護腸胃
生活中常補充益生菌不僅能提升有益菌的戰鬥力, 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 增進腸道蠕動, 還能改善細菌所在的腸道環境, 抑制有害菌生長。 其實, 除了優酪乳、乳酪外, 其他一些發酵食物中也含有益生菌, 如泡菜、納豆、腐乳等。
另外, 為了刺激益生菌的增長, 還要多吃含豐富低聚糖的食物, 比如香蕉、大蒜、蜂蜜、洋蔥及蘆筍等, 因為低聚糖是腸道內益生菌的養分。
2.常吃纖維清腸道
研究發現, 人每天攝入20~25克膳食纖維, 能讓腸道更“環保”。 蔬菜、水果中所含“水溶性纖維”較多, 能清掃腸道, 並調整腸內菌群環境。 不僅防癌, 而且能緩解便秘, 對腸胃健康大有裨益。
因此, 飲食營養要均衡, 不要吃一大堆單一食物, 而應每種食物都攝入一些。 全穀物、菠菜、花椰菜、蘋果、西蘭花、梨、豆類食品等都應該成為餐桌上的常客。
3.放慢吃飯速度
多項研究發現, 狼吞虎嚥的吃飯方式, 容易導致體內積食, 增加腸胃負擔, 減緩腸道蠕動速度。 而且如果你吃得太快, 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等無法得到充分吸收, 會造成營養大量流失。 久而久之, 腸胃就會失衡。 慢慢吃飯, 能夠讓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 不至於停留在腸道中造成堵塞。
建議每頓飯至少吃25分鐘以上, 老年人最好一口飯咀嚼20次以上。
4.每頓七八分飽
饑一頓飽一頓, 面對不喜歡的食物寧願餓著, 而見到愛吃的就一下吃到撐。 長此以往, 腸胃就要“罷工”了。 哪怕是愛吃的東西也不要“一次吃個夠”, 每頓最好都只吃七八分飽, 加餐也不要過多。 要讓腸胃得到充分的休息, 否則很容易消化不良。
另外, 飯前飯後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習慣, 比如飯前儘量不吃冷食;飯前適當喝幾口湯或水, 促進消化液分泌, 但不可過多;飯前、飯後一兩個小時不做劇烈運動;少吃太油、太鹹、太辣的食物,
5.飯後休息片刻
研究發現, 飯後休息片刻, 可增強胃腸抵抗力, 尤其在中午, 要儘量小睡一會, 避免胃腸道血流量進一步減少。 不過, 專家提醒, 晚飯後要隔一段時間才能休息, 因為晚上睡眠時, 大部分器官進入代謝緩慢的“休養”狀態, 此時強迫胃腸道“緊張工作”, 不僅胃黏膜得不到修復, 還會促使胃在大量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同時, 破壞胃黏膜, 導致胃糜爛、胃潰瘍等病。 因此, 晚飯後不久就睡, 食物滯留胃中, 無異於“睡以等病”。
胃病“三分治七分養”, 生活起居要規律, 飲食定時定量, 常八分飽;多吃鬆軟、易消化食物, 如粥、羹類等;飲食要溫熱, 忌生冷堅硬;天氣轉寒時, 注意增減衣服;保持情緒穩定和樂觀。 平時可自製糖蜜紅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