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 本病起病急驟, 顏面向健側歪斜, 患側肌肉鬆弛, 額紋消失, 眼睛閉合不全, 鼻唇溝變淺或消失, 口角下垂, 不能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 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後疼痛, 還可出現患側舌前味覺減退或消失。 一般分為風寒外襲和痰濁內阻2型。
一、風寒外襲
(一)症狀
起病急, 多在晨起起床後發現口角歪斜、流口水, 不能自止, 進食後易造成食物殘留, 不能鼓腮、吹口哨等, 可伴有惡寒發熱, 頸項不舒, 多在吹風、吹空調後犯病。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上關、下關、頰車、地倉、外關、合穀。
(2)定位 太陽:在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1寸的凹陷中(見圖2-20-1)。
上關:在耳前, 下關直上, 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見圖2-20-1)。
下關:在面部耳前方, 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閉口, 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 其下方有一凹陷, 若張口則該凹陷閉合和突起, 此凹陷為取穴部位, 見圖2-20-1)。
頰車:在面頰部, 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 當咀嚼時咬肌隆起, 按之凹陷處(見圖2-20-1)。
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 上直對瞳孔(正坐平視, 瞳孔直下垂線與口角水平線相交點為取穴部位, 見圖2-19-9)。
外關:在前臂背側, 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腕背橫紋上2寸, 尺骨與橈骨之間(見圖2-20-2)。
圖 2-20-1 太陽、上關、下關、頰車 圖 2-20-2 外關、合谷
合穀:第1、第2掌骨間, 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
(3)拔罐方法 艾灸法、閃罐法。 可先用梅花針輕輕叩刺患側面部太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處, 然後在上述穴位上閃罐5~10分鐘, 再用艾條溫和灸15分鐘, 每日1次, 3次為l療程。 另囑患者用熱毛巾濕敷患處, 每次15分鐘, 每日2~3次。
二、痰濁內阻
(一)症狀
顏面向健側歪斜, 患側肌肉鬆弛, 可見患側額紋消失、眼睛閉合不全、鼻唇溝變淺或消失, 口角下垂, 不能作皺眉、露齒、鼓腮等動作, 可伴有言語不利、舌強硬、舌歪斜等症。
(二)治法
(1)選穴 太陽、上關、下關、頰車、陽白、地倉、合穀、中脘、足三裡、豐隆。
(2)定位 太陽:見前。
上關:見前。
下關:見前。
頰車:見前。
陽白:在前額部, 當瞳孔直上, 眉上1寸(見圖2-20-3)。
地倉:見前。
合穀:見前。
中脘: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 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見圖2-15-1]。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 當犢鼻下3寸, 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站位, 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 餘4指向下, 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 見圖2-20-4)。
圖 2-20-3 陽白、地倉 圖 2-20-4 足三裡、豐隆
豐隆:在小腿前外側, 當外踝尖上8寸, 條口外, 距脛骨前緣2橫指(中指)。 (平膕橫紋與足腕橫紋連線之中點, 在脛骨、腓骨之間, 距脛骨前脊約2橫指處為取穴部位, 見圖2-20-4)。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 可先用梅花針輕輕叩刺患側面部太陽、陽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處, 然後在太陽、下關、地倉、頰車處拔罐後留罐5~l0分鐘, 以局部較多血點冒出皮膚為度,
三、注意事項
(1)局部避免受寒吹風, 必要時可戴口罩、眼罩防護;因眼瞼閉合不全, 灰塵容易侵入, 每日滴眼藥水2~3次, 以防感染。
(2)拔罐治療面癱時, 無論是周圍神經性還是中樞神經性的, 在取穴和治法上基本相同, 但療效差異較大。 周圍性面癱、急性面癱及病程短的面癱療效顯著, 5~6次即愈;中樞性及病程長的療效較差。
四、病例
盧某, 女性, 34歲。 夜晚睡臥于空調房中, 晨起漱口時發現口角流口水, 不能自止, 照鏡時發現嘴角向右側歪斜, 左眼閉不全, 經五官科介紹來針灸科治療。 查見左側鼻唇溝變平坦, 不能皺眉、鼓腮和吹口哨等, 診斷為左側面癱(周圍性面神經炎)。 穴取左側太陽、上關、下關、地倉、頰車、合谷、外關。 採用艾灸法、閃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