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2年的統計, 全球確診病例數338,000, 死亡病例330,000。 在美國, 胰腺癌是目前癌症中第四大死亡原因, 而且預計將在2020年成為第二位。 它的5年生存率至今都很低。 目前化療作為標準治療手段尚對它有效, 而手術治療也不過作為唯一的潛在治療手段(少於20%的病人經手術後5年存活率是15%)。
這突顯了一個事實:絕大多數患者都在病情初期未知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所以, 就目前的胰腺癌治療研究來看, 重點都在關注胰腺癌篩查專案開發, 並且開發出無創性和低成本的篩選工具。
肥胖、糖尿病、胰腺癌
事實上, 肥胖、糖尿病與胰腺癌這三者的關聯性已經被許多可信的資料證實。 體重指數(BMI ≥35, 肥胖的)與正常體重的人相比, 有顯著增加患胰腺癌的風險(BMI:18.5-24.9)。 此外, 有相關研究稱每增加5 kg/m BMI即增加了12%的胰腺癌風險。
同樣, 糖尿病與胰腺癌風險也在近年被流行病學研究。 有研究認為:34%的胰腺癌患者誘發糖尿病。 因此, 發病與糖尿病病程有關時, 糖尿病與胰腺癌發病風險的重要因素:去世的胰腺癌患者通常都有相關的糖尿病史。 但有趣是, 似乎糖尿病病程越長, 似乎發病概率越小。
肥胖, 胰島素與炎症指標
這些年, 對它們的研究也並非一籌莫展。 研究自然先從脂肪入手。
脂肪組織是一個活躍的內分泌器官。 肥胖的特點是:慢性炎症和脂肪組織缺氧導致異常的細胞因數生長狀態。 細胞的炎症通路啟動後就呈現腫大, 並引起諸多癌症常見指標的反應。 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指示器, 而且它也成為傳聞“阿司匹林能夠預防癌症”的源頭。 其實水楊酸最多只是抑制這些炎症指標而已。
依靠這些進展還遠遠無法證明胰腺癌症跡象能通過簡單的肥胖指標獲知。
胰島素抗性相關代謝標記物
有一些研究還調查了胰島素抗性相關代謝標記(Insulin resistance-related metabolic markers & pancreatic cancer, Irrmms)與胰腺癌的關聯風險。 因為它們和胰腺腫瘤生長密切相關, 同時也能從代謝(比如糖尿指標中)檢查測得。 胰島素生長因數(IGF)族系, 如IGF - I和IGF - II和其受體;其結合蛋白igfbp1-6 IIR;IGFBP3;胰島素受體底物(IRS)和下游信號轉導通路等受體都有不少研究。 它們是必不可少的調節細胞凋亡的分。 然而, 儘管有諸多研究, 可惜我們無法得出更深入的結論。
另一方面, IL-6也一直是被關注的對象;可溶性腫瘤壞死因數TNF - R1, R2也同樣具有潛力;IFN-γcytokines以及固有的cytokines與胰腺癌症還在不斷進展中。
儘管我們通過流行病學研究觀察到肥胖, 糖尿病和胰腺癌之間三者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