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法總論(原文)
夫手法者, 謂以兩手安置所傷之筋骨, 使仍複於舊也。 但傷有重輕, 而手法各有所宜。 其痊可之遲速, 及遺留殘疾與否, 皆關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或失其宜, 或未盡其法也。 蓋一身之骨體, 既非一致, 而十二經筋之羅列序屬, 又各不同, 故必素知其體相, 識其部位, 一旦臨證, 機觸於外, 巧生於內, 手隨心轉, 法從手出。 或拽之離而複合, 或推之就而復位, 或正其斜, 或完其闕, 則骨之截斷、碎斷、斜斷, 筋之弛、縱、卷、攣、翻、轉、離、合, 雖在肉裡, 以手捫之, 自悉其情, 法之所施, 使患者不知其苦, 方稱為手法也。 況所傷之處,
二、手法釋義(原文)
摸法:摸者, 用手細細摸其所傷之處, 或骨斷、骨碎、骨歪、骨整、骨軟、骨硬、筋強、筋柔、筋歪、筋正、筋斷、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熱,
接法:接者, 謂使已斷之骨, 合攏一處, 複歸於舊也, 凡骨之跌傷錯落, 或斷而兩分, 或折而陷下, 或碎而散亂, 或歧而傍突, 相其形勢, 徐徐接之, 使斷者複續, 陷者複起, 碎者複完, 突者複平, 或用手法, 或用器具, 或手法、器具分先後而兼用之, 是在醫者之通達也。
端法:端者, 兩手或一手擒定應端之處, 酌其重輕, 或從下往上端, 或從外向內托, 或直端、斜端也。 蓋骨離其位, 必以手法端之, 則不待曠日遲久, 而骨縫即合, 仍須不偏不倚, 庶愈後無長短不齊之患。
提法:提者, 謂陷下之骨, 提出如舊也。 其法非一, 有用兩手提者, 有用繩帛系高處提者, 有提後用器具輔之不致仍陷者,
按摩法:按者, 謂以手往下抑之也。 摩者, 謂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蓋為皮膚筋肉受傷, 但腫硬麻木, 而骨未斷折者設也。 或因跌僕閃失, 以致骨縫開錯, 氣血鬱滯, 為腫為痛, 宜用按摩法, 按其經絡, 以通鬱閉之氣, 摩其壅聚, 以散瘀結之腫, 其患可愈。
推拿法:推者, 謂以手推之, 使還舊處也。 拿者, 或兩手一手捏定患處, 酌其宜輕宜重, 緩緩焉以複其位也。 若腫痛已除, 傷痕已愈, 其中或有筋急而轉搖不甚便利, 或有筋縱而運動不甚自如, 又或有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者, 是傷雖平, 而氣血之流行未暢, 不宜接、整、端、提等法, 惟宜推拿,
已上諸條, 乃八法之大略如此。 至於臨證之權衡, 一時之巧妙, 神而明之, 存乎其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