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是小兒最常見的症狀, 尤其是幼兒和學齡前兒童。 引起孩子發燒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支氣管炎、肺炎等;也可以由於小兒消化道感染, 如腸炎、細菌性痢疾引起;其他如泌尿系統感染;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麻疹、水痘、幼兒急疹、猩紅熱等也可以導致發燒。
發熱是人體對感染的一種反應,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 當出現略高於正常人體的體溫時(37.5℃-38.5℃),人體可表現出更好的抗感染防禦機能, 所以對小兒發熱不加區別強行用物理方法或針劑藥物降溫是不利的。
什麼情況下給患兒解熱治療呢?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若患者肛門溫度39℃以上(腋下38.5℃)且有煩躁不安時,
解熱治療, 首先應選擇非藥物治療, 如多飲水, 少穿些衣服或少蓋些被子, 夏天應降低室溫至25℃左右, 確保孩子處於涼爽但不寒冷的環境中。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證明在發熱時(38℃-41℃)用酒精或冷、溫水擦浴降溫是不科學的, 這樣做違反了生理的發熱調節機制, 不僅無效, 且可能使患兒發生顫抖, 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 而且酒精擦浴還可發生酒精中毒(體溫超過41℃時如中暑、中毒性腦病等超高熱、非生理調節機制引起的, 可用冷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
家長仍需密切注意
那麼, 是不是該把退燒藥丟到一邊去, 對發燒置之不理呢?當然不是。 要注意防止發燒中可能出現的脫水和兒童因發燒引起的抽搐。 而且41攝氏度以上的高燒是很危險的, 體溫過高可能影響大腦和心臟的正常機能。
對兒童發燒, 要時刻注意。 如果有以下症狀, 要及時就醫:3個月以內的嬰兒發燒超過37.9攝氏度;3到6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8.3攝氏度;6到12個月的嬰兒體溫超過39.4攝氏度;1到2歲得兒童發燒超過24或48小時;任何年齡段得兒童體溫超過39.4攝氏度或38攝氏度以上3天。 另外, 如果出現呼吸困難、脖子僵硬、嘔吐或拉稀也很危險, 應該第一時間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