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證要點
1、辨病位凡外邪、痰濁、肝鬱氣逆所致喘病, 病位在肺, 為邪壅肺氣;久病勞欲所致喘病, 病位在肺腎, 若自汗畏風, 易感冒則屬肺虛, 若伴腰膝酸軟, 夜尿多則病位在腎。
2、辨虛實可以從呼吸、聲音、脈象、病勢等辨虛實。 呼吸深長有餘, 呼出為快, 氣粗聲高, 伴有痰鳴咳嗽, 脈象有力者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 深吸為快, 氣怯聲低, 少有痰鳴咳嗽, 脈象微弱者為虛喘。
二、治療原則
喘病的治療原則是按虛實論治。 實喘治肺, 治以祛邪利氣。 應區別寒、熱、痰、氣的不同, 分別採用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 虛喘治在肺腎,
喘病多由其他疾病發展而來, 積極治療原發病, 是阻斷病勢發展, 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三、分證論治
實喘
1、風寒閉肺
症狀:喘息, 呼吸氣促, 胸部脹悶, 咳嗽, 痰多稀薄色白, 兼有頭痛, 鼻塞, 無汗, 惡寒, 或伴發熱, 口不渴, 舌苔薄白而滑, 脈浮緊。
治法:散寒宣肺。
方藥:麻黃湯。
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氣化痰。 喘重者, 加蘇子、前胡降逆平喘。 若寒痰阻肺, 見痰白清稀量多泡沫, 加細辛、生薑、半夏、陳皮溫肺化痰, 利氣平喘。
若得汗而喘不平, 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和營衛, 利肺氣。 若素有寒飲內伏,
若寒邪束表, 肺有鬱熱, 或表寒未解, 內已化熱, 熱郁於肺, 而見喘逆上氣, 息粗鼻煽, 咯痰粘稠, 並伴形寒身熱, 煩悶口渴, 有汗或無汗, 舌質紅, 苔薄白或黃, 脈浮數或滑者, 用麻杏石甘湯解表清裡, 宣肺平喘, 還可加黃芩、桑白皮、瓜蔞、葶藶子、射干等以助其清熱化痰。
2、痰熱遏肺
症狀:喘咳氣湧, 胸部脹痛, 痰多粘稠色黃, 或夾血色, 伴胸中煩熱, 面紅身熱, 汗出口渴喜冷飲, 咽幹, 尿赤, 或大便秘結, 苔黃或膩, 脈滑數。
治法:清泄痰熱。
方藥:桑白皮湯。
方中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瀉肺熱;杏仁、貝母、半夏、蘇子降氣化痰。
若痰多粘稠, 加瓜蔞、海蛤粉清化痰熱;喘不得臥, 痰湧便秘, 加葶藶子、大黃滌痰通腑;痰有腥味,
3、痰濁阻肺
症狀:喘而胸滿悶窒, 甚則胸盈仰息, 咳嗽痰多粘膩色白, 咯吐不利, 兼有嘔惡納呆, 口粘不渴, 苔厚膩色白, 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 .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方中用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化痰下氣平喘。 可加蒼術、厚樸等燥濕理脾行氣, 以助化痰降逆。 痰濁壅盛, 氣喘難平者, 加皂莢、葶藶子滌痰除壅以平喘。
若痰濁挾瘀, 見喘促氣逆, 喉間痰鳴, 面唇青紫, 舌質紫暗, 苔膩濁者, 可用滌痰湯, 加桃仁、紅花、赤芍、水蛭等滌痰祛瘀。
4、飲淩心肺
症狀:喘咳氣逆, 倚息難以平臥, 咯痰稀白, 心悸, 面目肢體浮腫, 小便量少,
治法:溫陽利水, 瀉肺平喘。
方藥: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
方中用真武湯溫陽利水, 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除壅, 喘促甚者, 可加桑白皮、五加皮行水去壅平喘。 心悸者加棗仁養心安神。 怯寒肢冷者, 加桂枝溫陽散寒。 面唇青紫甚者, 加澤蘭、益母草活血祛瘀。
5、肝氣乘肺
症狀: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 發病突然, 呼吸短促, 息粗氣憋, 胸悶胸痛, 咽中如窒, 咳嗽痰鳴不著, 喘後如常人, 或失眠、心悸, 平素常多憂思抑鬱, 苔薄, 脈弦。
治法:開鬱降氣。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以沉香為主藥, 溫而不燥, 行而不泄, 既可降逆氣, 又可納腎氣, 使氣不復上逆;檳榔破氣降逆, 烏藥理氕順降, 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實疏肝理氣,
虛喘
1、肺氣虛
症狀:喘促短氣, 氣怯聲低, 喉有鼾聲, 咳聲低弱, 痰吐稀薄, 自汗畏風, 極易感冒, 舌質淡紅, 脈軟弱。
治法:補肺益氣。
方藥:補肺湯合玉屏風散。
方中人參、黃芪、白術補益肺氣;防風助黃芪益氣護衛;五味子斂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氣;紫菀、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氣。 若寒痰內盛,加鐘乳石、蘇子、款冬花溫肺化痰定喘。
若食少便溏,腹中氣墜,肺脾同病,可與補中益氣湯配合治療。
若伴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幹,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散加沙參、玉竹、百合等益氣養陰。痰粘難出,加貝母、瓜蔞潤肺化痰。
2、腎氣虛
症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後餘瀝,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前方溫補腎陽,後方納氣歸腎。還可酌加仙茅、仙靈脾、紫石英、沉香等溫腎納氣平喘。
若見喘咳,口咽乾燥,顴紅唇赤,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此為腎陰虛,可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以滋陰納氣。
如兼標實,痰濁壅肺,喘咳痰多,氣急滿悶,苔膩,此為“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可用蘇子降氣東加紫石英、沉香等。
腎虛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質黯黑,舌下青筋顯露等,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3、喘脫
症狀: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或有痰鳴,咳吐泡沫痰,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攝腎氣。
方藥:參附湯合黑錫丹。
參附湯益氣回陽,黑錫丹鎮攝浮陽,納氣定喘。應用時尚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固脫。同時還可加服蛤蚧粉以納氣定喘。
若呼吸微弱,間斷難續,或歎氣樣呼吸,汗出如洗,煩躁內熱,口幹顴紅,舌紅無苔,或光絳而紫赤,脈細微而數,或散或芤,為氣陰兩竭之危證,治應益氣救陰固脫,可用生脈散加生地、山萸肉、龍骨、牡蠣以益氣救陰固脫。若出現陰竭陽脫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陽。
若寒痰內盛,加鐘乳石、蘇子、款冬花溫肺化痰定喘。若食少便溏,腹中氣墜,肺脾同病,可與補中益氣湯配合治療。
若伴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幹,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散加沙參、玉竹、百合等益氣養陰。痰粘難出,加貝母、瓜蔞潤肺化痰。
2、腎氣虛
症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甚,氣不得續,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後餘瀝,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微細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前方溫補腎陽,後方納氣歸腎。還可酌加仙茅、仙靈脾、紫石英、沉香等溫腎納氣平喘。
若見喘咳,口咽乾燥,顴紅唇赤,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此為腎陰虛,可用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以滋陰納氣。
如兼標實,痰濁壅肺,喘咳痰多,氣急滿悶,苔膩,此為“上實下虛”之候,治宜化痰降逆,溫腎納氣,可用蘇子降氣東加紫石英、沉香等。
腎虛喘促,多兼血瘀,如面、唇、爪甲、舌質黯黑,舌下青筋顯露等,可酌加桃仁、紅花、川芎等活血化瘀。
3、喘脫
症狀: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或有痰鳴,咳吐泡沫痰,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攝腎氣。
方藥:參附湯合黑錫丹。
參附湯益氣回陽,黑錫丹鎮攝浮陽,納氣定喘。應用時尚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固脫。同時還可加服蛤蚧粉以納氣定喘。
若呼吸微弱,間斷難續,或歎氣樣呼吸,汗出如洗,煩躁內熱,口幹顴紅,舌紅無苔,或光絳而紫赤,脈細微而數,或散或芤,為氣陰兩竭之危證,治應益氣救陰固脫,可用生脈散加生地、山萸肉、龍骨、牡蠣以益氣救陰固脫。若出現陰竭陽脫者,加附子、肉桂急救回,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