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機:諸氣膹郁, 諸痿喘嘔之因於燥者。
處方: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
治則治法:喻氏雲:諸氣膹鬱之屬於肺者, 屬於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氣郁之方, 用辛香行氣, 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 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 亦屬於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陽明, 以喘屬肺, 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 而惟喘屬之上矣, 所以千百方中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 即喘之屬於肺者, 非表即下, 非行氣即瀉氣, 間有一二用潤劑者, 又不得其肯綮。 總之, 《內經》六氣, 脫誤秋傷於燥一氣, 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 後人不敢更端其說, 置此一氣於不理,
處方:今擬此方, 命名清燥救肺湯, 大約以胃氣為主, 胃土為肺金之母也。 清燥救肺湯方(辛涼甘潤法)石膏(二錢五分)甘草(一錢)霜桑葉(三錢)人參(七分)杏仁(七分, 泥)胡麻仁(一錢, 炒, 研)阿膠(八分)麥冬(二錢, 不去心)枇杷葉(六分, 去淨毛, 炙)水一碗, 煮六分, 頻頻二三次溫服。 痰多加貝母、瓜蔞;血枯加生地黃;熱甚加犀角、羚羊角, 或加牛黃。
宜忌:其天門冬雖能保肺, 然味苦而氣滯, 恐反傷胃阻痰, 故不用也;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 亦以苦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正治之藥, 尤在所忌。 蓋肺金自至於燥, 所存陰氣不過一線耳, 倘更以苦寒下其氣, 傷其胃, 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
原文:諸氣膹郁, 諸痿喘嘔之因於燥者, 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 喻氏雲:諸氣膹鬱之屬於肺者, 屬於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氣郁之方, 用辛香行氣, 絕無一方治肺之燥者。 諸痿喘嘔之屬於上者, 亦屬於肺之燥也, 而古今治法以痿嘔屬陽明, 以喘屬肺, 是則嘔與痿屬之中下, 而惟喘屬之上矣, 所以千百方中亦無一方及於肺之燥也。 即喘之屬於肺者, 非表即下, 非行氣即瀉氣, 間有一二用潤劑者, 又不得其肯綮。 總之, 《內經》六氣, 脫誤秋傷於燥一氣, 指長夏之濕為秋之燥。 後人不敢更端其說, 置此一氣於不理, 即或明知理燥, 而用藥夾雜, 如弋獲飛蟲, 茫無定法示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