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由熱轉涼, 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 《黃帝內經》說:“秋冬養陰”, 即指在秋冬兩季應當收養陰氣, 以適應自然界陰氣漸長的規律, 並為來年陽氣的生髮打好基礎。 “燥”為秋季的主氣, 故稱“秋燥”。 燥氣傷人, 以耗傷津液為主, 津液既耗, 則必見一派“燥象”。 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 當秋燥犯肺時, 容易出現“諸澀枯涸, 幹勁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狀。 因此, 秋季養生, 當以“防肺燥, 護陰津”為主。

一、多飲少言防肺燥:
每天的飲水量不要因為夏季已過就有所減少, 一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 一般為2000毫升左右。 此外, 中醫認為:“形寒飲冷則傷肺”。 因此, 秋季飲水以溫熱為佳, 大忌寒涼冷飲。 “少言”是為了保護肺氣, 每天不停地說話會傷氣, 其中最易傷害的就是肺氣。 所以, 要“少說多幹”。
二、少行房事保真陰:
秋季要注意保護髒氣陰精, 其中也包括腎精。 因此, 秋季養生, 尤其不可縱欲, 生活要有規律,

三、皮膚護理重保濕:
“秋燥”之時, 風沙較多, 保持皮膚濕潤的好方法就是晨起或晚睡潔面後, 不要急於擦乾水跡, 應輕拍面部以使余水滲入, 再進行保濕護理。 另外, 每週可自行做保濕面膜3~4次, 以保持皮膚濕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