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白虎湯治高熱大渴舉隅

高熱大渴多見於各種溫熱病中, 表現為高熱(體溫在39℃以上)和大量汗出同時出現, 伴見面赤、煩渴引飲、口舌乾燥, 脈洪大有力, 中醫稱之為陽明經熱盛。

中醫學認為, 引起高熱大渴的病因為外感寒邪, 入裡化熱, 迫津外泄, 屬氣分實熱, 因熱邪熾盛, 故見壯熱面赤, 內熱薰蒸, 迫津外越, 則見大汗出, 熱灼胃津, 則見煩渴引飲。 常以《傷寒論》之白虎湯治療。

組成:生石膏100克, 鹽知母15克, 粳米30克, 甘草10克。

功用:滋陰降火, 清熱生津。

主治:高燒不退, 出汗較多, 煩渴多飲。

組方依據:陽明熱盛是臨床上常見重證。 多由衛順傳入氣分,

亦有直接發於氣分而為陽明熱證者。 此乃邪盛正旺、邪正交爭、裡熱蒸騰、熱盛陽明胃經所致。 屬衛氣營血辨證的氣分證, 其病機為陽明經熱熾盛, 病變部位在陽明胃經。

常見症狀為壯熱、惡熱、面赤、汗大出、心煩、渴喜冷飲, 舌質紅、苔黃而燥, 脈洪大或滑數。 治宜辛涼清熱, 滋陰降火。 藥用石膏辛甘大寒, 入肺胃氣分, 清熱除煩, 生津止渴, 泄肺火而透肌熱;知母苦寒, 滋陰降火, 清泄肺胃之熱, 質潤以滋胃燥而止渴, 知母與石膏相配, 一清一滋, 有清熱保津、滋陰潤燥、清熱除煩之效;粳米養胃護津, 養胃和中, 以防大寒之劑損脾傷胃;甘草解毒泄熱, 調和藥性。 諸藥合用, 共奏清熱生津、固表斂汗之功效。

醫案

陳某某, 男, 18歲, 2011年7月21日初診。

因高燒2天來診。

主訴傍晚劇烈運動時大汗淋漓, 隨後用溫水沐浴, 浴後久處風扇旁貪圖乘涼, 至夜半出現高熱, 體溫39.8℃, 伴見頭身疼痛, 到附近診所就診, 予口服撲熱息痛2片, 肌肉注射退熱針(不詳), 返家後出汗較多, 頭身疼痛緩解, 熱勢漸退。 次日發熱如故, 再次去診所服藥打針治療, 大汗後熱退, 數小時後體溫又可升至39℃以上。 刻診見患者面色潮紅, 口唇欠潤, 頭汗身汗較多, 時測體溫38.2℃, 伴見頭痛、噁心、咽喉不利、小便灼熱, 舌質紅, 苔白, 中央稍厚膩, 脈滑數。 化驗血尿常規均在正常範圍內。 依據舌脈症狀辨證, 屬於汗後腠理疏鬆, 吹風貪涼, 風寒之邪入裡化熱, 迫津外泄。 治宜滋陰降火, 清熱固表, 輔以化濁降逆。 方用白虎東加味治療:

處方:生石膏60克, 鹽知母15克,

廣藿香15克, 姜半夏15克, 滑石30克, 甘草10克, 粳米30克。 取藥4劑, 囑其水煎2次, 取汁混合, 分2次溫服。 並囑其多喝溫水, 飲食清淡易消化。

2011年7月25日二診服上方1劑後熱勢未再升高, 2劑熱勢平穩, 諸症息減, 停藥一天, 唯頭身汗多、口幹欲飲, 舌質紅, 苔薄白, 脈細。 考慮大熱大汗, 必傷及氣陰, 氣虛失固, 則頭身汗出, 陰津不足, 則口幹喜飲, 又予玉屏風散加味治療。 以益氣固表, 養陰潤燥, 提高免疫, 增強體質。

處方:黃芪30克, 白術15克, 防風10克, 麥冬15克, 浮小麥30克, 炙甘草10克。 每日1劑, 水煎服。

按 《傷寒論》白虎湯主治傷寒陽明熱盛, 症見壯熱面赤, 煩渴引飲, 口舌乾燥, 大汗出, 脈洪大有力。 臨床中凡是高熱不退者, 均可服用。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