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女, 43歲。 患“甲亢”症已7年, 曾作吸碘試驗3小時40%, 24小時54%, 經用西藥治療症狀未見好轉。 症見兩眼突出, 甲狀腺胂大, 形容消瘦, 消穀善饑, 煩躁乏力, 心悸, 雙手震顫, 怕熱, 易出汗。 脈細數(120次/分), 舌質紅嫩。 此氣陰兩虛, 痰凝氣滯, 故治以益氣養陰, 疏肝豁痰法。
處方:黃芪15克, 黨參12克, 白芍12克, 生地12克, 淮山藥12克, 首烏12克, 龜版12克, 鱉甲12克, 夏枯草30克, 制香附12克。 服14劑。
服上方後症狀有所好轉, 尤以心悸、震顫改善較速, 前法既合, 毋庸改弦易轍, 再連進之。 治療10個月後, 乏力、善饑、突眼、甲狀腺腫大等症狀消失。 吸碘試驗3小時6.3%, 24小時18.9%已轉正常。 隨訪6年,
按:“甲亢”屬中醫“癭瘤”及“中消”範圍, 一般用化痰、軟堅、消散癭瘤之法來治療, 往往效果欠佳。 夏老通過細緻的辨證求因, 認為乏力、自汗屬氣虛;口幹、煩熱、心悸、震顫、善饑等屬陰虛火旺;甲狀腺腫及腫塊屬痰凝氣滯, 故可用益氣養陰為主, 化痰疏氣為佐的治則。 若病人大便溏薄每日3次以上, 須減少養陰藥如生地、首烏, 待大便正常後再加白術、陳皮等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