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辛透化濕解表法治療感冒發熱

感冒俗稱傷風, 是外邪侵入人體肌表而引起的一種病理反應。 臨床以惡風寒、噴嚏、鼻塞、流涕、頭痛、全身酸楚等症為多見, 或有發熱, 或有咳嗽, 或見咽痛等。 感冒為臨床常見多發病, 其發病之廣, 個體重複發病率之高, 是其他任何疾病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感冒是萬病之源, 可誘發或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 如氣管炎、肺炎、心肌炎、腎病等。 感冒不是小病, 要及早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以防止病情蔓延和加重。

感冒, 早在《內經》已經認識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邪氣所致, 其中, 風為百病之長, 故多為風邪挾寒、熱等邪而致病。

如《素問·骨空論》曰:“風從外入, 令人振寒, 汗出, 頭痛, 身重, 惡寒。 ”臨床常見惡寒發熱, 鼻塞流涕, 頭痛, 全身關節酸痛。 病因為外邪乘虛侵襲人體, 鬱而生熱。 如《傷寒論》所言:“今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張介賓認為:“人傷於寒而傳為熱病, 寒盛則生熱也, 寒散則熱退。 ”病邪之所以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 除與邪氣盛外, 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 或是由於正氣素虛, 或是素有肺系疾病, 不能調節肺衛功能而感受外邪。 即使體質素健, 若因生活起居不慎, 如疲勞、饑餓等使機體功能下降, 或因汗出衣裹冷濕, 或餐涼露宿, 冒風沐雨, 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 正氣失調, 腠理不密, 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正如《內經》所言:“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

組成:紫蘇葉15克, 羌活15克, 荊芥15克, 柴胡15克, 黃芩15克, 太子參15克, 甘草10克。

服法:上藥浸泡1小時, 武火煮開, 文火再煮15~20分鐘, 取汁;加水再煎15~20分鐘, 取二汁, 混勻, 分2次服, 4小時服藥1次, 取微汗, 不愈再煎第2劑, 仍間隔4小時服1次。 一般1~2天即可痊癒。

功用:辛透散寒, 化濕解表, 扶正祛邪。

主治:普通感冒, 症見發熱惡寒, 頭身疼痛, 鼻塞咽痛。

治療感冒時, 應著重於散寒透熱和恢復機體功能。 組方以散寒透熱兼以扶正, 使寒散熱退, 正複邪除而病癒。 藥用紫蘇葉、羌活、荊芥辛溫散寒, 化濕解表;柴胡、黃芩和解表裡, 清熱解毒;太子參益氣固表, 扶正祛邪;甘草益氣調藥。 藥理研究表明, 蘇葉、羌活、荊芥、柴胡、黃芩均有解熱鎮痛、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菌作用,

對緩解感冒症狀、消除炎症反應有明顯的對抗作用;太子參具有“適應原”樣作用, 有抗疲勞、抗應激、增強免疫的功能, 提高病人的機體抗病能力, 使“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通過調整機體免疫, 達到未病先防, 既病防變的目的。 諸藥合用, 共奏散寒化濕、透熱解表、扶正祛邪之功效。

加減若風寒化痰、壅塞咽喉, 出現咽喉腫痛者, 加板藍根、牛蒡子以清熱利咽, 散結消腫;伴見寒熱閉肺, 出現咳嗽氣喘者, 加炙麻黃、苦杏仁以宣肺降氣, 平喘止咳;若為體虛感冒, 或感冒失治、誤治, 日久不愈者, 加黃芪、炒白術、防風以益氣祛邪, 固表止汗;伴見外邪犯鼻, 鼻竅閉塞, 出現遇寒即感、鼻流濁涕者, 加蒼耳子、鵝不食草以散風除濕, 通利鼻竅;若為暑天感冒,

出現頭重身困、脘痞納呆者, 加藿香、陳皮、半夏以散寒化積, 清熱和胃;伴見大便幹結者, 加大黃以通腑泄熱。

典型病例

孫某某, 女, 46歲, 2012年11月3日初診。

因忙於家務, 睡眠不足, 二天前晨起感受風寒, 出現畏寒肢冷、頭痛鼻塞、全身關節酸痛, 在當地衛生室輸液治療二天, 症狀未見減輕, 複現發熱, 體溫在38.5℃~39℃間。 舌質紅, 苔薄白, 脈浮稍數。 依據症狀舌脈, 辨證為寒邪外侵, 肺衛失調。 予辛透化濕湯治療:

紫蘇葉15克, 羌活15克, 荊芥15克, 柴胡15克, 黃芩15克, 太子參15克, 甘草10克。

上藥煮水, 煎服。 4小時服藥1次, 取微汗, 不愈再煎第2劑, 仍間隔4小時服1次。 並囑其注意休息, 汗後避風, 多喝溫水, 飲食清淡, 少吃辛辣、油膩食品, 保持大便通暢。 經服用3劑而告愈。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