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調腸三合湯

組成:葛根15~30克, 黃芩10克, 黃連6克, 木香10克, 炒白術15克, 白芍15~30克, 防風10克 , 陳皮10克, 甘草6克。

功效:調和肝脾、厚腸止利、清熱除濕。

主治:各種急慢性胃腸炎、肛痔等疾病, 症見腹痛腹瀉, 裡急後重, 排便不爽, 肛門灼熱, 或下利黏液血便等。 注意:急腹症不在本方所論之列。

用法:每劑中藥先用冷水浸泡30分鐘後, 武火煮沸, 再用文火煎煮30分鐘, 每劑煎煮2次, 取汁混勻分早、中、晚3次於飯後30~60分鐘左右溫服, 每天1劑, 7天為1個療程。 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 生活作息規律, 心情舒暢, 禁食辛辣油膩或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以利於腸道功能及早恢復。

方解:脾者, 太陰濕土, 主運化水液;肝者, 厥陰風木, 主氣機疏泄。 常者, 木能疏土, 土能榮木, 此為和也;變者, 木旺乘土, 土壅侮木, 此為亂也。 痛瀉一症乃臨床胃腸疾患之常見症、多發症。 《醫方考》雲:“瀉責之脾, 痛責之肝;肝責之實, 脾責之虛, 脾虛肝實, 故令痛瀉。 ”痛瀉並作, 不離肝脾。 脾虛則水液運化失司, 致濕停成飲, 濕聚成痰, 漸之遏阻陽氣之宣通而化生鬱熱, 日久濕與熱合, 多現土家濕中夾熱之象。 脾虛而肝乘, 加之濕熱蘊結於胃腸, 阻滯氣機, 故臨床多見痛瀉、裡急後重等症。 成肇仁指出, 此病本在肝脾, 標在濕熱氣阻, 臨證當以調理肝脾為主, 兼以清熱行氣化濕。

本方由葛根芩連湯、香連丸、痛瀉要方三方化裁而成, 故稱其為腸之“三合湯”。

方中葛根辛涼輕清, 入陽明, 起陰氣, 升津以止瀉;黃芩、黃連性味苦寒, 清熱燥濕以止利;木香味厚而氣薄, 辛行苦降, 行氣以止痛;白術苦溫, 補脾燥濕, 白芍酸寒, 柔肝緩急以止痛, 二藥相伍, 土中瀉木, 抑肝扶脾;陳皮理氣健脾, 燥濕和胃;防風辛能舒肝, 風能勝濕, 甘可悅脾;甘草味甘補中, 調和諸藥, 脾虛者炙用, 邪實者生用。 全方用藥精當, 配伍巧妙, 共奏調和肝脾、厚腸止利、清熱除濕之功。

加減運用:若見腹中掣痛伴胸脅脹滿, 與情緒刺激相關而屬肝鬱者, 可與四逆散化裁;若見痛瀉伴便稀、苔白, 偏於濕者, 可與胃苓湯化裁;若見下利膿血赤多白少伴舌紅口渴, 偏於熱者, 可與白頭翁湯或黃連解毒湯化裁;若見久利, 時作時止, 病情反復而屬濕熱稽留陰傷者,

可與仙桔湯化裁;若見下利久治不愈, 寒熱錯雜而屬厥陰病者, 可與烏梅丸化裁;若見痔瘡下血而屬腸風血熱者, 可與槐角丸化裁;若見病久乏力, 神疲倦怠而屬脾虛者, 可與香砂六君子丸或參苓白術散化裁;若見腹痛日久, 痛處不移, 入夜尤甚而屬血瘀者, 可與隔下逐瘀湯化裁;若見腹痛急迫拒按, 裡急後重, 肛門灼熱, 舌紅苔黃脈滑數而屬濕熱蘊結者, 可酌加紅藤、敗醬草、蒲公英、金剛藤清熱散結以解毒;若見肛門墜脹, 時有便意而屬邪滯者, 可酌加檳榔、厚樸、枳實、熟大黃祛邪調氣以除後重;若見肛周潮濕伴癢疹而屬濕熱下注者, 可酌加苦參、黃柏、地膚子、椿根皮清熱燥濕以止癢;若見噯腐吞酸,
腹脹納差而屬食積不化者, 可酌加焦三仙、雞內金、萊菔子、雞矢藤化滯以和腸;若見病程綿延, 腰膝酸軟, 久病及腎, 偏于腎陰虛者, 可酌加黃精、阿膠、女貞子、旱蓮草補腎以護陰, 偏于腎陽虛者, 可酌加乾薑、肉豆蔻、骨碎補、仙靈脾助陽以扶正, 偏於腎陰陽兩虛者, 可酌加乾薑、骨碎補、阿膠、黃精等以燮理陰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