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是一種以瘙癢和苔蘚樣病變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 治療方法雖多, 但復發率高。 中醫認為, 該病多為濕熱邪毒侵襲所為, 當以清熱利濕, 活血散結為治, 外治法直接作用於局部, 能較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敷藥療法
吳茱萸5克, 硫磺10克, 共研細末, 加凡士林適量調為稀糊狀, 外敷患處, 每日換藥1次, 連續3~5周。 或露蜂房1個, 明礬30克, 甜酒250克。 將蜂房與明礬共研細末, 放入甜酒中, 煮成糊狀。 局部常規消毒後, 用棉簽蘸藥外搽患處, 每日2~3次, 連續3~5周。
藥醋療法
苦參200克, 陳醋500毫升, 密封浸泡5~7天。 使用時局部常規消毒後用棉簽蘸藥外搽患處,
藥酊療法
徐長卿、苦參各50克, 75%酒精適量, 密封浸泡5~7天。 使用時局部常規消毒後用棉簽蘸藥外搽患處, 每日早晚各1次, 連續7~10天。 或活蟾蜍1只, 95%酒精300毫升, 密封浸泡兩周, 去除蟾蜍, 取液備用。 局部常規清洗後, 用棉簽蘸藥外搽患處, 每日1~3次, 以愈為度。
藥浴療法
蒼耳子、白癬皮、蛇床子各30克, 荊芥、防風、川椒、薄荷、苦參、明礬各10克, 加水適量, 煎取100毫升, 用消毒棉簽蘸藥液外搽患處,
中醫治療神經性皮炎
(1)風濕熱型:皮損成片, 呈淡褐色, 粗糙肥厚, 陣發性劇癢, 夜間尤甚, 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濡緩。 治宜清熱祛濕、疏風上癢, 常選用消風散或疏風清熱飲加減。
(二)血虛風燥型:皮損色淡或灰白, 肥厚粗糙, 常伴有心悸怔忡, 氣短乏力, 婦女月經量過多, 舌質淡, 脈沉細。 治宜養血潤燥, 祛風止癢, 常選用四物消風飲或止癢合劑加減。
(三)脾虛濕盛型:皮損呈暗灰色, 肥厚光滑, 伴腹脹納差、便溏, 舌體胖大, 邊有齒痕, 苔白厚, 脈濡緩。 治宜健脾除濕, 常選用除濕胃苓東加減。
(四)肝鬱化火型:皮疹色紅, 心煩易始或精神抑鬱, 失眠多夢, 眩暈, 心悸、口苦咽下, 舌邊尖紅, 苔薄白, 脈弦滑, 治宜疏肝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