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膿耳的病因與診斷

膿耳是指由外邪侵襲, 邪毒熾盛, 停聚耳竅或臟腑虛損, 正氣虧虛, 邪滯耳竅, 無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內流膿、聽力下降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 本病嚴重者可引起膿耳變證, 甚者危及生命。 西醫學的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施治。

病因病機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及時治療或用藥不當, 身體抵抗力差或病菌毒性過強, 都可能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為慢性的, 原因鼻腔鼻竇咽部存在慢性病灶, 可能與本病的發生發展有關。

常見致病菌多為變形桿菌綠膿桿菌,

大腸桿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其中革蘭陰性桿菌較多可有兩種以上細菌混合感染, 無芽胞厭氧菌的感染或混合感染逐漸多見。

近年病理研究發現:在中耳炎病程中, 中耳系統狹窄的內通風引流通道(如鼓峽鼓竇口等), 很容易被水腫粘膜包裹性積液粘連或肉芽等炎性病變阻塞, 使阻塞區域以上的結構如上鼓室鼓竇乳突氣房等的炎性滲出液發生瀦留, 導致肉芽組織形成因而中耳系統內通風引流通道的病理阻塞是促使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形成的一個重要病因。

外因多為風熱濕邪侵襲, 內因多屬肝、膽、脾、腎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1、外邪侵襲, 壅遏耳竅

風熱或風寒外襲, 循經上犯, 邪毒結聚耳竅。 或可因污水入耳, 水濕內侵,

濕熱鬱蒸耳竅, 發為本病。

2、肝膽濕熱, 薰蒸耳竅

外感濕熱之邪, 內犯肝膽, 或嗜食肥甘, 內釀濕熱, 濕熱壅滯肝膽, 上蒸耳竅發為本病。

3、脾虛失運, 濕困耳竅

素體虛弱, 脾虛失運, 濕濁停聚, 泛溢耳竅, 發為本病。

4、腎元虧損, 邪滯耳竅

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 或久病不愈, 腎元虧虛, 腎虛耳部骨質失養, 邪毒滯留, 邪毒腐蝕骨質, 甚或邪毒內陷, 發為本病。

診斷

1、病史

初發者多有外感或鼓膜外傷史;久病者有患耳反復流膿史。

2、臨床症狀

初發者起病急, 耳內疼痛, 脹悶, 聽力障礙, 或有耳鳴。 隨病情發展, 耳疼加劇, 呈跳痛, 或如鑽痛、刺痛, 痛引頭腦。 全身可有畏寒發熱等症。 小兒患病全身症狀較重, 多有高熱, 啼哭, 抓耳、搖頭, 煩躁不安, 拒食甚至耳後紅腫等。

鼓膜穿孔溢膿後, 則耳痛及全身症狀迅即減輕。 病久則以耳內流膿反復難愈, 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為主要表現。

3、局部檢查

病初起, 鼓膜鬆弛部、錘骨柄、周邊部的血管呈放射狀充血;病情進一步發展, 則鼓膜彌漫性充血;鼓膜穿孔前, 其標誌消失, 充血呈鮮紅色, 鼓膜外凸或突出部位中心有黃點(膿點), 若凸出部頂點有閃光點, 可見膿液從此處呈搏動性流出, 少數患者可有耳後完骨紅腫疼痛。 久病者, 鼓膜緊張部或鬆弛部大小不等的穿孔。 可有灰白色片狀或豆渣樣臭穢分泌物。

4、其他

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 亦可見混合性耳聾。 血常規:鼓膜穿孔前, 白細胞總數偏高, 鼓膜穿孔後或慢性者, 白細胞可正常。 顳骨CT或X線攝片可示骨質破壞或膽脂瘤形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