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血虛生風化燥型旋耳瘡

治療方法:地黃飲加減。 癢甚者加蟬蛻、地膚子、苦參等。

證候表現:耳部瘙癢, 纏綿難愈;可伴面色萎黃、納差、身倦乏力等症, 舌質淡, 苔白, 脈細緩。 檢查見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圍皮膚增厚、粗糙、皸裂, 上覆痂皮或鱗屑。

病因病機:由於本病反復發作, 耗傷陰血, 氣血虧虛, 耳竅失養, 故皮膚增厚、粗糙;久則血虛生風化燥, 故皮膚瘙癢、皸裂;脾氣虛, 失於健運, 故納差, 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細緩為血虛之象c

治則治法:養血潤燥, 祛風止癢。

處方:地黃飲。

方用:地黃飲加減。 癢甚者加蟬蛻、地膚子、苦參等。

出處:《中醫耳鼻咽喉科學》·第六章耳科疾病(篇)·第四節旋耳瘡(章)

原文:血虛生風化燥主證:耳部瘙癢, 纏綿難愈。 可伴面色萎黃、納差、身倦乏力等症, 舌質淡, 苔白, 脈細緩。 檢查見外耳道、耳廓及其周圍皮膚增厚、粗糙、皸裂, 上覆痂皮或鱗屑。 證候分析:由於本病反復發作, 耗傷陰血, 氣血虧虛, 耳竅失養, 故皮膚增厚、粗糙;久則血虛生風化燥, 故皮膚瘙癢、皸裂;脾氣虛, 失於健運, 故納差, 身倦乏力;面色萎黃、舌質淡、苔白、脈細緩為血虛之象;治法:養血潤燥, 祛風止癢。 方藥:地黃飲加減。 方中以熟地、當歸、首烏養血;生地、丹皮、玄參、紅花涼血活血;白蒺藜、僵蠶祛風;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以治血為主, 而達到治風的目的, 正所謂“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 癢甚者加蟬蛻、地膚子、苦參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