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處方(一)
【辨證】肝脾不和。
【治法】健脾疏肝。
【方名】健脾疏肝湯。
【組成】黨參10克, 白術5克, 茯苓10克, 米仁5克, 柴胡15克, 郁金10克, 丹參12克, 白芍1.5克, 川楝15克, 雞內金15克, 穀芽10克, 延胡索1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徐兆祥方。
中藥處方(二)
【辨證】脾虛濕阻。
【治法】健脾化濕, 理氣降濁。
【方名】肝炎1Ⅲ號沖劑。
【組成】藿香10克, 佩蘭10克, 蒼術10克, 厚樸6克, 橘皮5克, 枳殼10克, 大腹皮10克, 木香6克, 茵陳15克, 焦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 製成沖劑, 每袋15克, 每服半袋, 每日2次。
【出處】常玉英方。
中藥處方(三)
【辨證】肝鬱脾虛, 氣滯血瘀, 濕熱未清。
【治法】健脾疏肝, 活血化瘀,
【方名】益肝湯。
【組成】黨參12克, 炒白術10克, 炒蒼術10克, 藿香10克, 茵陳15克, 當歸12克, 白芍12克, 香附10克, 佛手10克, 山楂15克, 澤蘭15克, 生牡蠣15克, 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關幼波方。
中藥處方(四)
【辨證】肝氣鬱結, 氣滯血瘀。
【治法】健脾清肝, 通絡消痞。
【方名】益肝清症湯。
【組成】黨參9克, 茯苓9克, 制大黃9克, 梔子9克, 阿膠9克, 地鱉蟲6克, 桃仁6克, 龍膽草6克, 玉米須30克, 炮山甲粉1.7克(另吞)。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姜春華方。
中藥處方(五)
【辨證】脾腎陽虛, 氣虛血滯。
【治法】溫補脾腎, 益氣養血, 柔肝。
【方名】溫肝湯。
【組成】黃芪30克, 附片10克, 白術10克, 香附10克, 杏仁10克, 橘紅10克, 黨參12克, 紫河車12克, 白芍15克, 當歸15克, 茵陳15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關幼波方 中藥處方(六)
【辨證】血瘀。
【治法】軟堅散結, 活血化瘀。
【方名】化肝煎。
【組成】鱉甲2克, 穿山甲2克, 大黃6克, 桃仁10克, 川芎10克, 當歸10克, 三棱10克, 莪術10克, 丹參15克, 赤芍3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日服2次。
【出處】殷義才方
肝炎患者生活中的飲食禁忌
很多人都知道, 人生病了就會有飲食禁忌!現在肝炎的發病率年年攀升, 那麼肝炎患者生活中的飲食禁忌有哪些呢?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經常有肝炎患者問醫生:“飲食方面有何忌口?能不能吃牛肉、鵝肉、公雞、鯉魚、蝦、海鮮、豬肝等‘發物’?”科學的態度應該是, 乙肝患者不應有太多飲食禁忌, 中醫主治醫師有特殊說明者除外。 過分忌口, 長期以往不但是減少了“口福”, 而且還會因胃口大減造成食欲減退, 以致發生營養不良,
但是的確有些事物不適合肝炎患者, 肝炎患者的忌口包括:
第一:忌酒
中醫認為, 酒能助濕生熱, 損脾傷肝。 若是飲酒過度, 滋生濕熱, 可能發生黃疸, 中醫叫“酒疸”。 在患肝炎時要絕對忌酒, 即使肝炎治癒後, 也以不飲酒為好。
第二:忌甘肥厚膩
中醫認為, 甘能助濕, 甘能導致中滿。 肥厚油膩之物不易消化, 能阻礙脾運, 滋生濕熱。 肝病本身已有濕熱、消化功能差甚至合併膽道或消化道併發症, 此時再不注意而多食甘肥厚膩, 會使濕熱加重、消化功能紊亂, 甚至發生脂肪肝、膽固醇升高、肥胖、糖尿病等不良後果。 所以慢肝患者提倡低脂飲食。
第三:忌辛辣油炸等熱性食物
第四:忌不新鮮或有毒的食物
慢性乙肝患者肝臟解毒功能差, 食用不新鮮或有毒食物後, 不僅可引起消化道症狀, 對肝病恢復極為不利, 甚至可引起復發、加重。 罐頭食品含有防腐劑如苯甲酸等, 顯然, 肝病患者食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