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春季護理: “春捂”不是穿得多

冬去春來, 天氣由寒逐漸轉暖, 中醫認為, 人體的陽氣也會順應季節變化, 從冬季的閉藏狀態, 開始由內而外地生髮出來。 但是, 春天孩兒面一天變三變。 小寶寶臟腑嬌嫩, 身體調節能力差, 在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早春時節, 如果飲食起居照顧不當, 很容易生病。 然而, 春季護理寶寶的時候, 媽媽們卻常常會有些誤區。

“春捂”不是穿得多

春季的氣候特點是, 氣溫變化大, 早晚涼, 中午有陽光時氣溫很快升高。 雖然整體氣溫在上升, 但時不時會有“倒春寒”。 所謂“春捂”是指, 要按照氣溫變化, 及時增減衣物。 過早地給寶寶脫掉棉衣,

一旦突然遇到氣溫下降, 那剛開始從“冬藏”中復蘇活躍起來的皮膚細胞, 張開的毛孔, 會馬上收縮閉合, 體溫調節失靈, 體內熱量散發不出去, 積蓄而造成內熱, 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 外邪入侵, 就會生病。

但過度地“捂”, 也會影響身體耐受力的形成, 不能適應天氣變化, 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

春捂講究“三暖二涼”

“三暖”指背暖、肚暖、腳暖。 背部保持適度溫暖, 利於寶寶體內陽氣生髮, 可預防疾病, 減少受涼感冒的機會。 腹部保暖, 既能維護寶寶胃腸道的功能, 促進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又能防止肚子因受涼而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腳部皮下脂肪層薄, 保溫性能差, 又遠離心臟, 血液迴圈較差。 足底的神經末梢非常豐富,

對外界寒冷最為敏感。 雙腳受寒後, 就會通過神經反射, 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縮, 血流量減少, 抗病能力下降, 易患感染性疾病。 因此, 要注意腳的保暖, 寶寶的小腳暖和了, 才能保證一身溫暖, 抵禦寒冷, 防病保健康。 “二涼”是指頭部和心胸要涼。 寶寶經由體表散發的熱量, 有1/3是由頭部發散的, 如果頭部捂得過熱, 容易引起頭暈頭昏、煩躁不安。 所以, 在室內、風和日麗的天氣, 要保持頭涼, 才能使寶寶神清氣爽。 心胸涼, 是指給寶寶上身穿的衣服不要過於厚重臃腫, 以免胸部受壓, 影響正常的呼吸與心臟功能。

不是上火就能喝梨水

小寶寶屬於“純陽之體”, 本來火力就旺, 在乾燥的春季, 更容易上火。 很多媽媽一見寶寶上火,

就給他喝冰糖梨水, 但事實上, 上火分很多種, 引起上火的原因不同, 也需要採用不同的飲食調理去火。 按照中醫的理論, 寶寶常見的上火表現有四種:肺火、胃火、肝火、心火。

荸薺、蘿蔔清肺火 肺火的症狀是舌尖紅、舌苔白厚、咳嗽有痰、鼻塞、咽喉腫痛、流黃鼻涕。 春天天氣乾燥, 陽氣較盛, 這種外界環境, 很容易導致寶寶產生肺火, 這就不難解釋, 為什麼寶寶在這個季節容易發生上呼吸道感染。 另外, 寶寶本身臟腑功能較弱、飲食不節、喝水少, 穿得多、積食等, 也常會引發肺火。 去肺火的基本原則是清淡飲食, 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多飲水。 常見的去肺火食材是梨、荸薺、蘿蔔、菊花、櫻花。

山楂、山藥去胃火 胃火表現為舌苔白厚或發黃、口臭、不愛吃飯,

脘腹脹痛, 打嗝, 手腳心熱、大便乾燥或不調等。 寶寶脾胃功能嬌嫩, 胃腸消化功能較弱, 加之父母總擔心寶寶吃不飽, 下意識地給他多吃, 加重了其胃腸負擔, 這樣就容易導致其胃火積食。 另外, 無節制地吃零食、或常吃過涼的食物, 也會導致寶寶有胃火。 降胃火的基本原則是, 清淡飲食, 少吃甜食和冰涼的食物, 不要讓寶寶吃得太飽, 尤其是晚上。 另外, 較大的寶寶還要注重飲食的多樣性, 五穀雜糧皆能養胃。 胃火容易導致寶寶脾胃不和, 所以在降胃火的同時, 還要注意調理脾胃。 常見的去胃火食材是山楂、蘿蔔、薏米、山藥。

枸杞、胡蘿蔔降肝火 肝火旺的表現是, 面色紅赤、胸悶氣滯、打嗝氣逆、情緒煩躁、多動、眼幹、口乾舌燥、口苦口臭、睡眠不穩、舌苔增厚。

對於寶寶來說, 常見的引發肝火的原因通常是, 內熱積滯不解或受驚嚇、焦慮、睡眠不佳等。 降肝火的基本原則是, 不宜吃羊肉、辛辣、海腥、過膩過酸、煎炸食品。 可適量食用菊花、枸杞、胡蘿蔔。

苦瓜、百合防心火 舌尖潰瘍、煩躁易哭鬧、睡眠不佳、夜間驚醒、盜汗、口乾等, 都是心火旺的症狀。 寶寶有心火的常見原因是驚嚇, 比如被摔了一下或者看見了恐怖的場面。 此外, 寶寶感冒發燒導致的餘熱不盡, 也是引發心火的常見原因。 降心火的基本原則是清淡飲食, 讓寶寶保持心情舒暢, 溫度適當。 可以多食用蔬菜水果, 以及性寒而味苦的食物, 如苦瓜、苦菜等食物, 多食酸棗、紅棗、百合等養心的食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