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決戰乙肝病毒的策略是什麼?

二戰期間, 一位隨軍英國醫生麥凱阿倫發現, 許多士兵在接種了黃熱病疫苗同筱月後出現肝炎症狀。 黃熱病疫苗中含有人的血清, 於是, 麥凱阿倫醫生想到, 人的血液當中可能帶有引起肝炎的病原體。

在二戰期間及二戰結束後, 麥凱阿倫醫生搞清了肝炎不僅可以通過血液傳播, 還可通過其他途徑傳播。 他將可通過糞便污染的食物和水經消化道傳播的肝炎稱為傳染性黃疸(後稱甲型)肝炎, 由污染的血液經輸血傳播引起的肝炎稱為血清性黃疸(後稱乙型)肝炎。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 肝炎研究陷入了困境,

後來, 一個名叫布魯伯格的生化專家開始研究為什麼某些人種更容易得某些疾病。 布魯柏格猜測, 這些人種帶有可以使他們得病的獨特蛋白質。 他決定從經常輸血的人中用檢測抗原-抗體複合物的方法找出這些蛋白質, 因為這些人在輸血時接觸到自身先前沒有的蛋白, 從而產生抗體。 布魯伯格搜集了大量不同人種的血液, 並設計了一種方法來顯示人的免疫抗體認出一種陌生蛋白質後所產生的一種複合物。

與此同時, 一位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血液專家阿爾特也在關注著和麥凱阿倫相類似的問題:為什麼很多需要經常輸血的血友病和白血病病人出現肝炎症狀?

阿爾特決定和布魯伯格攜手。

他們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是在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血清中發現一種能夠和白血病患者的血清產生抗體-抗原反應的神秘蛋白。 他們將之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Aa)。 Aa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

自此, 對乙肝的研究不斷深入, 乙肝病毒、乙肝疫苗、以及抑制乙肝病毒的藥物相繼被發現和研製成功。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發現使得臨床醫生認識到, 必須採用適當的方法已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進行篩查, 以減少輸血後肝炎的發生。

但是, 即使經過嚴格的血液篩查, 仍有許多病人染上了輸血後肝炎。 科學家懷疑還有其他種類的肝炎病毒經血液傳播。 於是他們再次用搜尋乙肝病毒的抗體-抗原方法來查獲其他的肝炎病毒。

但是, 當時被稱為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毒似乎非常不穩定, 並難以捉摸。 現在我們知道, 這是因為丙肝病毒不同於乙肝病毒, 它善於變異, 所以很容易避開人體的免疫反應。

直到1989年, 美國科學家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克隆出丙肝病毒基因, 並證實80%-9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造成的。 從1990年開始, 隨著高敏感性、高效性的丙肝病毒血液檢查方法的應用, 輸血引起的丙型肝炎的發病率明顯下降。 雖然目前尚無丙肝疫苗, 但是新一代干擾素的出現給治療丙肝帶來了希望。

人類揭開肝炎病毒面紗的歷史是人類依靠科學和智慧與疾病進行鬥爭的歷史。 雖然征服肝炎任重而道遠, 但是我們堅信,

在和肝炎病毒的“鬥智鬥勇”中, 人類將是最終的贏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