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小兒咳嗽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咳嗽辨證, 主要區別外感咳嗽、內傷咳嗽。 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 伴有表證, 多屬實證。 內傷咳嗽, 發病多緩, 病程較長, 多兼有不同程度的裡證, 常呈由實轉虛的證候變化。

二、治療原則

本病證的治療, 應分清邪正虛實及外感內傷。 外感咳嗽一般邪氣盛而正氣未虛, 治宜疏散外邪, 宣通肺氣為主, 邪去則正安, 不宜過早使用苦寒、滋膩、收澀、鎮咳之藥, 以免留邪。 內傷咳嗽, 則應辨明由何髒累及, 隨證立法。 痰盛者化痰以宣肅肺氣, 依痰熱、痰濕之不同, 分別予以清熱化痰或燥濕化痰。 後期以補為主, 分別以潤肺滋陰與健脾補肺為法。

三、分證論治

外感咳嗽:

1、風寒咳嗽

證候:咳嗽頻作, 咽癢聲重, 痰白清稀, 鼻塞流涕, 惡寒少汗, 或有發熱頭痛, 全身酸痛, 舌苔薄白, 脈浮緊, 指紋浮紅。

分析:風寒束肺, 肺氣失宣。 肺主衛表, 司開合, 風寒犯肺, 肺氣失宣, 則見咳嗽頻作, 喉癢聲重;風寒外束, 腠理閉塞, 故而發熱惡寒;風寒外襲, 經氣不暢, 見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紋浮紅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藥:金沸草散加減。 常用藥:金沸草順氣止咳, 前胡、荊芥解散風寒, 細辛溫經發散, 半夏燥濕化痰, 茯苓利水除痰。

寒邪較重, 加炙麻黃辛溫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葉止咳下氣;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氣。

2、風熱犯肺

證候:咳嗽不爽, 痰黃粘稠, 不易咯出,

口渴咽痛, 鼻流濁涕, 伴有發熱頭痛, 惡風, 微汗出, 舌質紅, 苔薄黃, 脈浮數, 指紋紅紫。

分析:風熱犯肺, 肺失清肅。 肺開竅於鼻, 風熱犯肺, 肺失清肅, 氣道不宜, 故咳嗽不爽, 鼻流濁涕;肺主皮毛, 風熱束表, 客於皮毛, 疏泄失司, 故發熱頭痛, 惡風微汗出;肺熱上熏於咽, 則咽痛;舌苔薄黃、脈浮紅, 為風熱邪在肺衛之象。

治法:疏風肅肺。

方藥:桑菊飲。 常用藥:桑葉、菊花疏散風熱, 薄荷、連翹辛涼透邪、清熱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 蘆根清熱生津, 甘草和中。

氣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熱生津;肺熱重加黃芩清肺;咽紅腫痛加土牛膝根、玄參利咽消腫。 咳重加枇杷葉、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貝母、瓜蔞滌痰止咳。

內傷咳嗽:

1、痰熱咳嗽

證候:咳嗽痰黃, 稠粘難咯,

面赤唇紅, 口苦作渴, 或有發熱、煩躁不寧, 尿少色黃, 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 指紋色紫。 ·

分析:痰熱內蘊, 肺失清肅。 外感風熱化火人裡, 煉液成痰, 痰隨氣逆, 故咳嗽痰多, 稠粘難咯;氣火上升, 裡熱薰蒸故面紅唇赤, 口苦作渴, 煩躁不寧;舌紅苔黃、脈滑數, 指紋紫是痰熱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藥:清寧散加減。 常用藥:桑白皮、前胡、瓜蔞皮、葶藶子肅肺降逆, 茯苓、浙貝母、車前子祛痰鎮咳, 黃芩、魚腥草清肺解熱, 甘草和中。

痰多色黃, 稠粘咯吐不爽加竹瀝、膽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胸脅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氣通絡;心煩口渴加梔子、黃連、竹葉清心除煩。

2、痰濕咳嗽

證候:咳嗽重濁, 痰多壅盛, 色白而稀, 胸悶納呆, 苔白膩, 脈濡。

分析:痰濕中阻, 肺失宣降。 脾胃滋生痰濕,

上貯於肺, 則咳嗽痰壅, 色白而稀;痰濕中阻, 氣機失暢, 則胸悶納呆;苔白膩, 脈濡為痰濕內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濕。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 常用藥:陳皮、半夏利氣化痰, 茯苓、甘草調脾化濕, 蘇子、萊菔子、白芥子肅肺化痰。

濕盛加蒼術、厚樸燥濕健脾, 寬胸行氣;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葉宣肺化痰止咳;胸悶嘔吐加陳皮、枳殼理氣寬胸。

3、陰虛咳嗽

證候:乾咳無痰, 或痰少而粘, 不易咯出, 口渴咽幹, 喉癢聲嘶, 手足心熱, 或咳嗽帶血, 午後潮熱, 舌紅少苔, 脈細數。

分析:正虛邪戀, 肺陰受損。 陰虛則內熱, 故見午後潮熱, 手足心熱, 熱傷肺絡, 見咳嗽帶血;陰液受傷, 無以上承, 故口渴咽幹;陰虛生燥, 見乾咳無痰, 喉癢聲嘶。

治法:滋陰潤肺, 兼清餘熱。

方藥:沙參麥冬東加減。 常用藥:南沙參清肺火、養肺陰, 麥門冬、玉竹清熱潤燥, 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養胃陰, 桑葉宣肺, 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貝母、炙枇杷葉、海浮石豁痰止咳;咳甚痰中帶血加茅根、藕節炭、蛤粉炒阿膠清肺止咳;陰虛發熱加地骨皮、白薇、生地黃、石斛養陰清熱。

4、氣虛咳嗽

證候:咳而無力, 痰白清稀, 面色蒼白, 氣短懶言, 語聲低微, 喜溫畏寒, 體虛多汗, 舌質淡嫩, 脈細少力。

分析:肺氣不足, 余邪未解。 肺為氣之主, 肺虛則氣無所主而咳嗽無力, 氣短懶言, 聲音低微;肺氣虛弱, 衛外不固, 見喜溫畏寒多汗;肺虛及脾, 水濕不能運化, 故痰白清稀;舌淡苔白, 脈細無力為氣虛之象。

治法:健脾補肺, 益氣化濕。

方藥:六君子東加味。 黨參補氣益胃,白術、茯苓健脾化濕,甘草和中養胃,陳皮、半夏燥濕化痰。

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益氣補虛;汗出形寒加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貝母、炙枇杷葉化痰止咳;納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導滯。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蛇膽川貝液每服10mL,1日2-3次。用於風熱咳嗽、痰熱咳嗽。

2、急支糖漿每服5—10mL,1日2—3次。用於風熱咳嗽。

3、橘紅痰咳液每服10mL,1日2—3次。用於痰濕咳嗽。

4、半夏露每服5—10mL,1日2—3次。用於痰濕咳嗽。

二、單方驗方

1、紫蘇、陳皮各10g,白蘿蔔汁12g。加水120mL,煎成60mL,加紅糖log,趁熱溫服。用於風寒咳嗽。

2、枇杷葉、桑白皮各10g,桔梗、白前各6so水煎服。用於痰熱咳嗽。

3、魚腥草60g,杏仁10g,桔梗12g。水煎服。用於痰熱咳嗽。

4、川貝母6g,雪梨1個,冰糖15g。蒸服。用於陰虛咳嗽。

三、藥物外治

丁香、肉桂各3g,共為末。溫水調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換1次。用於氣虛咳嗽。

四、針灸療法

體針取穴:天突、曲池、內關、豐隆;肺俞、尺澤、太白、太沖。每日取1組,兩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中等刺激,或針後加灸。用於氣虛咳嗽。

黨參補氣益胃,白術、茯苓健脾化濕,甘草和中養胃,陳皮、半夏燥濕化痰。

氣虛甚者加黃芪、黃精益氣補虛;汗出形寒加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貝母、炙枇杷葉化痰止咳;納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導滯。

[其他療法]

一、中成藥劑

1、蛇膽川貝液每服10mL,1日2-3次。用於風熱咳嗽、痰熱咳嗽。

2、急支糖漿每服5—10mL,1日2—3次。用於風熱咳嗽。

3、橘紅痰咳液每服10mL,1日2—3次。用於痰濕咳嗽。

4、半夏露每服5—10mL,1日2—3次。用於痰濕咳嗽。

二、單方驗方

1、紫蘇、陳皮各10g,白蘿蔔汁12g。加水120mL,煎成60mL,加紅糖log,趁熱溫服。用於風寒咳嗽。

2、枇杷葉、桑白皮各10g,桔梗、白前各6so水煎服。用於痰熱咳嗽。

3、魚腥草60g,杏仁10g,桔梗12g。水煎服。用於痰熱咳嗽。

4、川貝母6g,雪梨1個,冰糖15g。蒸服。用於陰虛咳嗽。

三、藥物外治

丁香、肉桂各3g,共為末。溫水調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換1次。用於氣虛咳嗽。

四、針灸療法

體針取穴:天突、曲池、內關、豐隆;肺俞、尺澤、太白、太沖。每日取1組,兩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為1療程,中等刺激,或針後加灸。用於氣虛咳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