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怎麼辯證應對多囊腎

(1)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型

主證可見頭暈耳鳴、腰膝酸痛、腹部不適、五心煩熱、夜寐欠安、面色潮紅、口苦咽幹、便秘, 舌紅苔黃而幹, 脈細數而弦等。 此型多見於多囊腎伴高血壓者, 宜採用滋養肝腎、平肝潛陽等治則, 其飲食調養方如下:

天麻、杭菊花、牡丹皮各12g, 白芍、石決明各30g, 夏枯草、懷牛膝、生地、澤瀉各15g, 茯苓、益母草、丹參各20g, 粟米100g, 白糖適量。 前12味水煎取汁, 入粟米煮成粥, 加白糖調味即成。 每日一劑, 分2次服用。

(2)陰虛內熱、迫血下行型

主證可見腹有腫塊、腰膝酸痛、五心煩熱、口幹喜飲、尿熱色赤、大便偏幹、舌紅少苔、脈細數等。

此型多見於多囊腎伴血尿者, 宜採用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等治則, 其飲食調養如下:

知母、黃柏、炒蒲黃各12g, 生地、淮山藥各15g, 山萸肉、丹皮、炒梔子各10g, 澤瀉、茯苓各20g, 小薊30g, 生藕片300g, 鹽、味精各適量。 前11味水煎取汁, 入生藕片煮酥熟, 加入鹽、味精調味即成。 每日1劑, 分2次佐餐服用。

生地、懷牛膝、生龍骨、生牡蠣、茜草各30g, 白芍、丹皮、香附各12g, 血余炭、蒲黃各10g, 甲魚肉塊300g, 料酒、蔥、薑、鹽、味精各適量。 前10味水煎取汁, 入甲魚肉塊及調料煮酥爛即可。 每日1劑, 分兩次佐餐服用。

(3)下焦濕熱型

主證可見尿熱尿頻尿急尿濕尿痛、腰腹脹痛、發熱、口幹不欲飲或飲水不多、大便偏幹或溏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此型多見於多囊腎伴尿路感染, 宜採用清熱利濕等治則,

其飲食調養方如下:

通草、燈芯草各3g, 車前子、萹蓄、瞿麥、川牛膝、澤蘭葉各15g, 制大黃12g, 梔子、生甘草梢、廣木香各10g, 連皮冬瓜肉片500g, 鹽、味精各適量。 前11味水煎取汁, 入冬瓜煮酥熟, 加鹽、味精調味即可。 每日1劑, 分2次服用。

(4)濕熱中阻型

主證可見嘔惡頻繁、納呆食減、面色萎黃無華、乏力腰酸心悸、大便偏幹、尿少水腫、腹內有塊不適、口苦口黏、頭暈目眩、皮膚瘙癢、舌淡或淡紅、苔黃膩而幹、脈滑數無力等。 此型多見於多囊腎後期出現尿毒癥者, 宜採用清熱化濕、活血通絡、氣陰雙補等治則, 其飲食調養方如下:

黃連、姜半夏、陳皮、川芎、白術、麥冬、五味子各10g, 竹茹、當歸尾、雞內金各12g, 茯苓、澤瀉、炙大黃各20g, 生甘草、西洋參片各6g, 豬瘦肉片200g, 料酒、蔥、薑、鹽、味精適量。 前14味水煎取汁,

入西洋參片、豬瘦肉片及調料煮至肉酥爛即可。 每日1次, 分2次佐餐食用。

(5)脾腎陽虛、濕淤互阻型

主證可見面色皓白虛浮、畏寒肢冷、腰腹冷痛、腹有腫塊拒按、尿少水腫、便溏納差、舌淡暗有淤點、苔白滑或白膩、脈沉遲無力等。 此型多見於多囊腎晚期尿毒癥者, 宜採用溫陽、利水、活血等治則, 其飲食調養方如下:

熟地12g, 川牛膝、炮山甲各15g, 山萸肉、丹皮、肉桂、炙附子、紅花各10g, 澤瀉、茯苓、益母草各20g, 薏苡仁30g, 鮮山藥片100g、鹽、味精各適量。 前11味水煎取汁, 入薏苡仁、山藥片煮至熟爛, 加鹽、味精調味即成。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