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 把在人體血液迴圈中出現的並隨血流流動的某些異物, 如凝血塊、動脈粥樣硬化斑脫落的碎斑塊、脂肪組織及氣泡等, 稱為栓子。 當栓子堵塞血管, 造成血流中斷, 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甚至軟化、壞死, 便出現與腦血栓相同的臨床症狀, 稱為腦栓塞。 腦栓塞多發生於頸內動脈系統, 椎-基底動脈系統比較少見。
引起腦栓塞的常見栓子有:
(1)心源性栓子:即來源於各種心臟病的栓子, 其中風濕性。 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心房擴大及心房內血流緩慢, 容易形成附壁血栓, 血栓脫落便形成栓子;另如心肌梗塞時,
(2)細菌性栓子: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患者, 其心臟瓣膜上常形成含有大量細菌的贅生物。 該贅生物性質鬆脆而易脫落成栓子。
(3)動脈硬化斑柱子:動脈粥樣硬化時, 動脈內膜有粥樣斑塊或粥樣潰瘍, 常形成血栓脫落成栓子。
(4)脂肪栓子:常見於肱骨、股骨及醫骨等長骨骨折或長骨手術時, 骨髓內脂肪組織被擠壓進入血液中, 形成脂肪栓子。
(5)空氣栓子:如在胸部手術或氣胸、氣腹、皮下氣腫伴有血管損傷時, 空氣進入血液迴圈中形成氣泡, 便成為空氣栓子。 還有潛水作業者上升過快或進行高壓氧治療時高壓氧艙減壓過快時, 溶解在血液中的空氣游離出來, 在血液中形成氣泡並相互融合,
當各種原因產生的栓子流到腦動脈血管, 阻塞腦動脈血流, 就會發生腦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