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外科>正文

脈管炎的中醫治療方法有哪些

傳統的中醫在我們國家還是治療一些疾病的常用方法, 之所以還存在, 那麼中醫肯定就存在西醫不可取代的秘方。 很多疾病中醫結合就會好得很快。 那麼針對于脈管炎這種病情, 專家在中醫上也有專門的治療方法。 下面就給大家介紹幾種脈管炎的中醫治療方法吧。

1.陰寒型

此型多屬早期或恢復階段。 是寒邪過盛、寒凝血瘀, 經絡阻塞而出現的陰寒阻塞徵象。 患肢喜暖怕冷, 麻木疼痛, 出現“早凍足”, 遇冷上症則甚, 得暖則緩。 局部皮膚蒼白、潮紅、紫紅色、觸之冰涼, 屬早期者無潰瘍或壞疽;屬晚期恢復階段創口癒合,

而寒凝徵象仍存。 舌質淡、苔薄白, 時有齒痕。 脈沉細或遲。

治法:以溫經散寒, 活血化瘀為主, 選用“陽和湯”加減:

熟地20克, 鹿角膠9克, 乾薑9克, 肉桂9克, 赤芍15克, 白芥子9克, 紅花10克, 丹參30克, 當歸30克, 甘草6克。

寒重:加熟附子9克, 制川烏9克

氣血虛:加黃芪30克, 黨參15克(或人參5克)

2.氣滯血瘀型

此型多屬第二期或恢復階段的患者。 主要是氣滯血瘀症狀, 一般無炎症表現, 患肢營養障礙, 足部紫紅、暗紅或表紫色, 活動後或小腿下垂時, 則顏色變深加重, 足趾端或足底有瘀血斑點, 患肢持續性脹痛, 活動時症狀加劇, 相應部位脈搏消失或明顯減弱。 舌質紅降或紫暗, 苔薄白。 脈沉細澀。

治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為主, 選用當歸活血湯

當歸30克, 紅花20克,

川芎15克, 赤芍15克, 丹參30克, 土元10克, 牛膝14克, 桃仁10克, 乳香9克, 沒藥9克, 甘草6克水煎服。

偏熱:加金銀花60克, 元參20克

偏寒:加肉桂10克, 乾薑10克, 制附子9克

偏血虛:加黃芪30克, 黨參20克

3.濕熱型

此型尚屬早期或第三期輕度壞疽, 潰瘍繼發感染者及部分恢復階段病人, 此型為氣滯血瘀、寒濕鬱久化熱的初期階段, 呈濕熱交結症狀。 患肢發涼和怕冷的程度較輕, 行走時酸脹、沉重、乏力、足部潮紅或紫紅腫脹, 小腿和足部反復發作遊走性血栓性淺表靜脈炎, 表現紅斑結節或索條狀腫物, 局部紅腫熱痛, 壓痛明顯。 此時若有潰瘍和壞疽, 疼痛則加重甚至徹夜不眼, 不易步履、精神萎靡。 舌質紅, 苔滑或黃膩。 脈多弦數或滑數。

治法:以清熱得濕為主, 佐以活血化瘀。

可選用茵陳赤小豆東加減或四妙勇安東加減。

(1)茵陳赤小豆湯

茵陳30克, 赤小豆30克, 薏米30克, 金銀花60克, 雞血滕60克, 防已10克, 蒼術10克, 澤瀉9克, 丹參30克, 牛膝15克, 地龍10克, 黃柏1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2)四妙勇安東加煎

金銀花60克, 元參15克, 當歸60克, 赤芍15克, 黃芩10克, 黃柏10克, 連翹30克, 桃仁15克, 丹參30克, 元胡14克, 牛膝12克, 土元12克, 紅花20克甘草10克, 水煎服。

偏熱:加牛角片、生地、丹皮、生石膏

偏濕者, 患處腫脹舌苔白膩, 有齒痕, 加薏米、赤小豆, 土茯苓、冬瓜子、木通。

提醒:以上資料作為參考, 具體用藥情況, 請諮詢醫生。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