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病毒性腦炎

病毒性腦炎即病毒引起的腦炎。 多見於兒童。 表現有畏寒 、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驚厥, 並可出現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和精神症狀, 如幻視、幻聽、精神異常、言語障礙、興奮躁動、抑鬱等。

病毒性腦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腦實質炎症。 根據其流行情況的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蟲媒性的急性流行性腦炎, 主要包括流行性乙型腦炎、森林腦炎;另一類是不經蟲媒傳播的原發性病毒性腦炎, 又稱急性散發性腦炎。 本文所論述的範圍為急性散發性腦炎。 由於可引起急性散發性腦炎的病毒眾多不一,

故本病發病季節、年齡較為分散。 多為散發病例, 偶見某些病毒所造成的流行發病。 農村的發病率略高於城市。 發病男女之比約為1:1.4, 青壯年和學齡前、學齡期兒童發病較為多見。

【病因】

80%以上的病毒性腦炎是由腸道病毒引起(如柯薩基病毒、埃可病毒), 其次為蟲媒病毒(如乙型腦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和癌疹病毒等。

病毒自呼吸道、胃腸道或經昆蟲叮咬侵入人體, 在淋巴系統內繁殖後經血循環(此時為病毒血症期)到達各臟器, 在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前即可有發熱等全身症狀。 但在神經系統症狀出現時, 病毒血症就消失。 此外病毒亦可經嗅神經或其它周圍神經到達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可以是病毒直接損傷的結果,

也可是“感染後”的“過敏性”腦炎改變, 導致神經脫髓鞘病變、血管及血管周圍的損傷。

【症狀】

病毒性腦炎輕重差別很大。 既有高熱不退者, 也有僅為低熱者。 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嘔吐、精神面色不好, 困倦多睡。 重者可有抽風、昏迷、肢體癱瘓、呼吸節律不整等表現。 由於病毒的種類不同, 腦炎的表現也就多種多樣。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帶病毒的蚊子傳播而發生, 最易引起高熱、抽風、昏迷。 發病急驟, 進展迅速, 致殘率及病死率均較高。

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腦炎病情亦十分嚴重。 腦部不但有炎症、水腫, 而且出血、壞死等亦較多發生。

腮腺炎腦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一個合併症。 病兒除腮腺腫痛外, 逐漸產生頭痛、嘔吐等症狀,

提示腦部可能受到損害。 有的病人在腮腺炎好轉後才出現腦炎症狀。 極少數病人始終無腮腺炎之症象, 一開始即為腦炎之表現。

病毒性腦炎可通過臨床表現、腦脊液化驗、腦電圖及C T來診斷。 少數有條件的醫院可做特異性抗體或病毒分離。 以期進一步明確病原。

【治療】

確診或疑似病人均可採用抗病毒治療。 對於單純皰疹病毒引起者可用無環鳥苷;其它病毒引起者可用病毒唑及中西醫結合綜合療法。

病毒性腦炎的預後與所感染的病原密切相關。 單純皰疹病毒引起者預後較差。 不少存活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除注意體格鍛煉外, 注射各種抗病毒疫苗是預防病毒性腦炎的根本途徑。

【護理措施】

l.發熱的護理 監測體溫、觀察熱型及伴隨症狀。

出汗後及時更換衣物。 體溫>38.5oC時給予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靜脈補液。

2.精神異常的護理 向患兒介紹環境, 以減輕其不安與焦慮。 明確環境中可引起患兒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 可能的話, 使患兒離開刺激源。 糾正患兒的錯誤概念和定向力錯誤。 如患兒有幻覺。 詢問幻覺的內容, 以便採取適當的措施。 為患兒提供保護性的看護和日常生活的細心護理。

3.昏迷的護理 患兒取平臥位, 一側背部稍墊高, 頭偏向一側, 以便讓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0, 利於靜脈回流, 降低腦靜脈竇壓力, 利於降低顱內壓; 每2 小時翻身1次, 輕拍背促痰排出, 減少墜積性肺炎, 動作宜輕柔;密切觀察瞳孔及呼吸, 防止因移動體位致腦疝形成和呼吸驟停。

保持呼吸道通暢、給氧, 如有痰液堵塞, 立即氣管插管吸痰, 必要時作氣管切開或使用人工呼吸機。 對昏迷或吞咽困難的患兒, 應儘早給予鼻飼, 保證熱卡供應;做好口腔護理;保持鎮靜, 因任何躁動不安均能加重腦缺氧, 可使用鎮靜劑。

4.癱瘓的護理 做好心理護理, 增強患兒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 臥床期間協助患兒洗漱、進食、大小便及個人衛生等。 使家長掌握協助患兒翻身及皮膚護理的方法。 適當使用氣圈、氣墊等, 預防褥瘡。 保持癱瘓肢體於功能位置。 病情穩定後, 及早督促患兒進行肢體的被動或主動功能鍛煉, 活動時要循序漸進, 加強保護措施, 防碰傷。 在每次改變鍛煉方式時給予指導、説明和正面鼓勵。

5.顱內壓增高征的護理。

6.康復護理。

5.顱內壓增高征的護理。

6.康復護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