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種精神科疾病, 是一種持續、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 是精神病裡最嚴重的一種, 是以基本個性, 思維、情感、行為的分裂, 精神活動與環境的不協調為主要特徵的一類最常見的精神病, 多青壯年發病, 進而影響行為及情感。 近些年利用中醫藥在臨床上取的進展性突破, 中醫啟動平衡調控三聯療法—通過補精益氣、調節神經細胞擾亂、丘腦、大腦分泌異常、三效合一, 從內及外整體調理治療, 據臨床資料顯示患者只要堅持治療均能取得較好療效。 綜觀臨床實際, 精神分裂症的發生與情志和先天稟賦的關係最為密切。
精神分裂症的病機可綜括如下:
氣滯:惱怒傷肝, 憂思傷脾, 氣機拂鬱, 升降逆亂, 而發精神分裂。 如《黃帝內經》曰:“驚則氣亂, 恐則恐則氣下, 怒則氣上, 思則氣結。 ”
痰結:七情不遂, 氣機失暢, 或先天受損, 脾氣虛弱, 致痰涎內生。 痰與氣結, 迷蒙心竅, 神志則亂。 也可因五志化火, 煉液成痰, 痰火相搏, 上擾神明而病癲狂。
火鬱:火邪可因髒火本熾, 陽明熱盛, 也可由五志不遂, 氣滯痰濁鬱而化火產生。 火熱之邪不得發越, 或與痰結, 或與氣搏, 上擾清空, 則病神亂。
血瘀:氣機不暢, 陰陽失調, 可導致氣血凝滯。 臟腑生化的氣血精微不能上榮元神髓海, 而致靈機混亂, 神志失常。 如王清任所說:“氣血凝滯, 腦氣與臟腑氣不相接。
總之, 由於情志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引起氣、火、痰、瘀等病理產物, 造成陰陽的偏勝偏衰, 不能相護維繫, 以致神明逆亂是本病的主要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