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本病大多由於風寒、潮濕、枕頭不適或臥姿不當、頸肌勞損、頭頸部長時間單一姿勢、姿勢不良或過度疲勞等造成頸椎間盤、棘突間關節及肌肉、韌帶等勞損所致。 有時外傷也起重要作用。 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 首先導致頸肌的痙攣、勞累或肌力不平衡而出現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 造成頸椎關節囊及韌帶的鬆弛, 頸椎小關節失穩, 此類改變刺激了頸神經根背側支及副神經而致發病。
1.外傷
在頸椎退變、失穩的基礎上, 頭頸部的外傷更易誘發頸椎病的產生與復發。
2.精神因素
從臨床實踐中發現,
3.年齡因素
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 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 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發展中最關鍵的原因。
4.工作姿勢不當
尤其是長期低頭工作者頸椎間盤突出發病率特高。 再者, 有些不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會增加發病率, 如不得法的倒立、翻筋斗等。
5.慢性勞損
是指各種超過正常範圍的過度活動帶來的損傷, 如不良的睡眠、枕頭的高度不當或墊的部位不妥, 反復落枕者患病率也較高。
臨床表現
1.頸部症狀
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 主要頸部不適感有頸部疼痛、頸部酸脹、頸部發僵活動或者按摩後好轉;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活動頸部有“嘎嘎”響聲;頸部肌肉發板、僵硬;用手按壓頸部有疼痛點;按摩頸部有韌帶“彈響”,
2.肩部症狀
雙肩發沉;肩部酸痛脹痛;頸部肌肉痙攣, 按壓頸部有疼痛, 有時疼痛劇烈;勞累、久坐和姿勢不當加重。
3.背部症狀
背部肌肉發緊、發僵, 活動後或者按摩後好轉;背部有疼痛點, 按壓明顯;勞累和受寒背部不適症狀加重。
4.頭部症狀
常在勞累後感覺半邊頭部或者整個頭部發緊, 頭痛, 休息或者後好轉。
檢查
頸部自然伸直時, 生理曲度減弱或消失, 有的人頸部偏歪, 活動正常或輕度受限, 頸部肌肉痙攣, 散在壓痛點。
頸部觸診檢查患節棘突間及兩側可有壓痛, 但多較輕, 多無放射痛。
X線檢查除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消失外, 正位片可見相鄰鉤椎關節間隙不等寬, 兩側應力位片上約有l/3病例椎間隙鬆動。 少數病例可看到椎體邊緣增生和項韌帶鈣化等表現, 但也有的病人X線片僅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
診斷
根據病因、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即可做出診斷。
治療
1.注意適當休息
避免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工作過度緊張及長時間持續保持固定姿勢等, 將導致神經肌肉的過度緊張, 強化頸椎病症狀。
2.改變用枕習慣
頸椎的生理曲度(簡稱頸曲)並非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會出現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從而使頸曲發生改變, 甚至使頸曲變直或反張彎曲。
3.積極鍛煉
特別是頸肩背部肌肉的鍛煉, 正確的鍛煉可以強化肌肉力量,
4.可使用熱敷
對於緩解局部神經肌肉緊張有一定作用。
飲食原則
1、合理搭配, 不可單一偏食。
2、應以富含鈣、蛋白質、維生素B、維生素C和維生素E的飲食為主。
3、飲食有度, 不要做到饑飽失常。
4、不要經常吃生冷和過熱的食物。
5、應戒煙、酒。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頸型頸椎病這類型疾病的相關知識有了詳細的瞭解了呢, 瞭解頸型頸椎病的病因有助於我們很好的預防頸型頸椎病這類型的疾病的發生, 當然平時的飲食原則也很重要。 合理飲食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