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眼眶擊出性骨折病因病理

【病因學】

據Crumley(1977)324例致傷原因統計, 車禍占65%, 拳擊16%, 鈍器傷11%, 跌傷6%, 其他傷2%。

【發病機理】

其發生機理如下:

(一)眶內壓驟增學說眼前部受到鈍器撞擊, 眶內組織向眶尖部擠壓, 眼內壓急劇上升, 壓力傳至眶壁, 致眶壁薄弱處發生骨折, 可使眶內軟組織如眶周圍脂肪、下直肌和下斜肌疝上頜竇內, 並被嵌頓。

Cramer等(1965)根據外傷的輕重, 將眶底骨折的傷情分為以下5種:

1.線型無骨折片移位。

2.天窗型移位的骨片常在內側部保持連接, 另一端突入上頜竇內, 呈天窗狀。

3.嵌板型肌折成為多數碎片, 致眶底下墜如吊床狀。

4.鑿開型骨折片落入上頜竇內。

5.眶底全部脫離。

(二)眶壁屈曲學說1974年Fujino通過眼眶部力學模型實驗提出此種學說, 認為眶內壓驟增不能立刻引起眶底骨折。 作用於眶緣外力先使整個眶壁發生一過性變形屈曲, 爾後造成骨折。 影像診斷和眶內壁型骨折支持此種學說。 作者認為, 此學說實為眶內壓驟增學說的延續, 可以合二而一。

【病理改變】

眼底從內向外是向下傾斜, 故眶底最低處位於其前外部3mm的凹陷中。 在眶各壁的前後徑中此處最短, 平均為47mm。 眶底大部由上頜骨眶板和顴骨眶面組成, 約占眶底內外各半。 此外尚有一小部分為齶骨眶突。

在上頜骨眶板與顴骨眶極之間為眶下溝, 向後與眶下裂相聯, 向前構成眶下管, 其外孔位於眶下緣下方約4mm處,

有眶下神經和眶下動脈通過, 故眶底骨折常發生頰部麻木。 眶下溝接近眶下裂內側1~3mm處骨壁最薄, 為發生骨折的常見之處。

眼下直肌接近眶底, 但至眶底前部則由眼下斜肌及眶內脂肪秘隔開, 供給下直肌的神經由該肌中後1/3交界處進入其上部, 故在多數眶底骨折病例中不易損傷下直肌神經, 而只有下斜肌和下直肌受累。

眶內側壁的篩骨紙樣板最薄, 為0.2~0.4mm, 故眶底骨折常伴有眶內側壁骨折。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