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視網膜病變

病因

原因不明。 目前認為是黃斑部視網膜下有新生血管長入所致, 它來源於脈絡膜。 病理改變為肉芽腫性炎症。

臨床表現

中心視力減退, 有中心暗點, 視物變形。 玻璃體無炎性改變。 眼底在黃斑部有黃灰色滲出性病灶及出血, 圓形或橢圓形, 邊界不清, 微隆起, 大小為1/4~3/2視訊光碟直徑(PD)。 以1PD以下為多見。 病灶邊緣處有弧形或環形出血, 偶有呈放射形排列的點狀出血。 病灶外周有一色素紊亂帶。 病變大多以中央凹為中心, 半徑為1PD的範圍內。 病程末期, 黃斑區形成黃白色瘢痕。

檢查

螢光眼底血管造影檢查, 在動脈早期或動脈期,

相當於滲出灶處有顆粒狀、花邊狀等多種形態的新生血管網。 出血區遮蔽螢光, 出血上緣有透風螢光區。 後期新生血管有螢光素滲漏形成強螢光區。

鑒別診斷

要與視網膜靜脈阻塞、高血壓視網膜病變、低灌注視網膜病變鑒別。

疾病預防

眼科權威學術期刊《眼科學報》最近刊登的一項最新研究指出, 年輕時在驕陽下長期暴曬的人, 年老時容易發生可能導致失明的眼病。 不過, 戴太陽鏡或帽子遮陽, 可以降低傷害程度。 與年輕有關的眼病“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是美國老年人失明的主要病因。 科學家認為, 患者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可能與易患病的基因體質有關, 外在環境因素如陽光則是引發病因的導火線。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警告說, 隨著人口老齡化, 因視網膜黃斑部病變而失明或視力受損的人口還會急劇增加。

據眼科專家介紹, 視網膜由眼球後部的一層精密的感光細胞構成, 當視網膜上出現異常血管和不透明沉澱時, 病人就開始失明。 據威斯康辛大學醫學院的桑德拉·托馬妮在《眼科學報》上發表的研究, 他們對在1988年至1990年間首度接受檢驗的實驗物件進行了跟蹤研究。 這些人的年齡層約在43至86歲之間, 其中有3684人後來接受持續五年的跟蹤檢驗, 另有2764人接受了十年的跟蹤檢驗。 結果顯示, 那些承認在青春期、30歲左右及在加入實驗前, 每天暴露在陽光下超過5小時的跟蹤物件, 在十年內出現視網膜黃斑部病變早期症狀的風險,

是每天僅暴露在陽光下少於2小時的人的2倍還多。

不過, 每天暴露在陽光下最多時間的人, 如果有一半暴露時間戴上帽子或太陽鏡, 則可減少一半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目前並無有效療法, 醫生大多建議服用鋅及抗氧化物如維生素C、E。 另有研究指出, 防紫外線太陽鏡可降低患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併發症

視網膜病變通常作為糖尿病的眼部併發症出現。

治療

藥物治療無效, 鐳射光凝是目前治療脈絡膜新生血管的有效方法。 在活動期, 病灶位於黃斑中心1/4PD以外者, 可行鐳射治療。

飲食對眼病恢復也有一定的影響, 眼病患者適當注意飲食宜忌, 但不主張絕對忌口。 凡眼病患者忌煙、酒、辛、辣、炸、烤等食物,

宜食熟軟易消化之食品。

(1)合理控制總熱量

肥胖患者應先減輕體重, 減少熱能的攝入。 消瘦患者應提高熱能的攝入, 增加體重, 使之接近標準體重。 孕婦、乳母、兒童要增加熱能的攝入, 維持其特殊的生理需要和正常的生長發育。

(2)碳水化合物不宜控制過嚴

原則上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限定。

結語:通過以上文章的介紹大家是不是對視網膜病變的相關知識有了詳細的瞭解了呢, 視網膜病變對於我們來說非常總要, 一但出現視網膜病變這類型的疾病應對立即進行治療, 避免延誤病情, 以上介紹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