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牙皂又名皂莢、皂角、烏犀、小皂莢。 載《名醫別錄》。 系豆科植物皂莢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乾燥不育果實。 秋季採收, 除去雜質, 乾燥。
【炮製方法】1.豬牙皂《傳宗秘寶方》:“削去黑皮, 搗為細末。 ”現行, 取原藥材, 除去雜質, 洗淨, 乾燥。 用時搗碎。
2.炒豬牙皂《金匱要略方論》:“刮去皮, 用酥炙, 末之。 ”《外台秘要》:“豬脂塗, 炙黃色, 為末。 ”《海上集驗方》:“微火煨, 去皮、子, 搗篩。 ”《蘇沈良方》:“去皮, 炒。 ”現行, 取淨砂置鍋內, 用中火炒熱, 加入淨豬牙皂, 拌炒至疏鬆鼓起, 呈深棕色, 取出, 篩去砂子, 放涼。 或取淨豬牙皂置鍋內, 用文火炒至表面色澤加深、發亮時取出, 放涼。
【飲片性狀】豬牙皂呈圓柱形,
【炮製作用】豬牙皂性味辛、咸, 溫;有小毒。 歸肺、大腸經口具有祛痰開竅, 散結消腫的功能。 生品有小毒, 作用甚猛, 祛痰開竅, 散結消腫作用強, 用於卒中口噤, 昏迷不醒及癲癇痰盛, 關竅阻閉;如治急慢驚風, 昏迷不醒的通關散(《嬰童類萃》);治咳逆上氣, 但坐不得眠的皂莢丸(《金匱要略方論》)。 外用治癰腫。
【炮製研究】宋代《太平聖惠方》有去皮炙黃, 《傷寒總病論》有酥炙、蜜炙法, 《小兒衛生總微方論》有燒灰。 元代《世醫得效方》有鹽醋炒。 明基本冊用前法, 《本草蒙筌》增加了煨制。 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古代亦常燒灰存性用, 如治發背內疼如刺, 膿未潰, 發渴狂躁的調膿散(《劉涓子鬼遺方》);治心腹痞滿, 嘔吐不止的五積丹(《宣明論》)。 亦有認為“熟用則無益矣, 必生用為佳”(《本革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