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胃下垂的保健治療方法

患者的上腹部不適多於餐後、長期站立和勞累後加重, 有時感到隱痛。 下垂的胃排空常較緩慢, 故會出現胃瀦留和繼發性胃炎的症狀。 另外, 少數人可出現眩暈、心悸、站立性低血壓和昏厥等症狀。 患者站立時上腹部可捫及明顯的腹主動脈搏動。 上腹部壓痛點可因不同體位而變動。 常可同時發現腎、肝和結腸、子宮等其他內臟下垂。

多見於瘦弱者

胃下垂常見於瘦長體型者、曾生過多于一個孩子的婦女、多次腹部手術而伴腹肌張力消失者, 尤多見於消耗性疾病和進行性消瘦者。

中醫學認為, 胃下垂的發生,

多因長期飲食失節, 或勞倦過度, 致脾胃虛弱, 中氣下陷, 升降失常所致。

胃下垂的診斷主要依靠X線檢查。 進鋇餐後可見胃呈魚鉤形, 上端細長, 下端則顯著膨大, 胃排空緩慢, 可伴有鋇劑滯留現象。 B超檢查也有助診斷。

主要採用內科治療

胃下垂的治療主要有手術和內科治療兩種。 胃固定術的效果不佳, 如折疊縫合以縮短胃的小網膜, 或將肝圓韌帶穿過胃肌層而懸吊固定在前腹壁上, 現多已廢棄不用。

目前, 主要採用內科對症治療。 少食多餐, 食後平臥片刻, 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的熱量和營養品。 加強腹部肌肉的鍛煉, 以增強腹肌張力。 症狀明顯者, 可放置胃托。

除了積極用藥治療外,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

1. 飯後不宜久站和劇烈跳動,

較重者可半平臥半小時。

2. 每天仰臥起坐鍛煉2~3次, 每次10分鐘。

3. 由於患者多數體質虛弱, 治療要從改善身體素質著手。 平時要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運動量由小到大。 太極拳鍛煉對本病也有較好效果。

4. 避免暴飲暴食。 選用食品應富營養、易消化, 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適當多於蔬菜水果, 以增加腹部脂肪積累。 嚴重者可減少食量, 但要增加餐次以減輕胃的負擔。

中醫治胃下垂注重益氣健脾

中醫藥治療有明顯優勢, 常採用益氣、健脾、升提等方法治療。 當然, 由於本病早期症狀不明顯, 待患者就醫時往往已不局限於氣虛下陷, 而常伴有氣滯、血淤、痰飲等, 出現虛實夾雜的複雜情況。 醫生應分析病情, 有的放矢地進行治療,

才可取得最好療效。

補中益氣丸是治療胃下垂的首選方藥, 主要由黃芪、黨參、炙甘草、白術升麻、柴胡等組成, 具有補中益氣, 升陽舉陷的功效, 可用於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以及其他臟器的下垂。 對脾胃虛弱所致的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久瀉等也有較好療效。

如果病情虛實夾雜, 需在本方的基礎上酌加祛邪藥。 氣虛夾氣滯者, 可用枳殼加白術。 枳殼有理氣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尚可增強平滑肌的張力, 用於有氣滯的胃下垂最為合適。 兼水飲者, 可加用苓桂術甘湯, 以溫陽健脾化飲。

而由於清氣不升, 濁氣不降出現便秘者, 治療時應當通腑泄濁, 補氣升陷, 選用既能補氣又能通便的白術最為適宜, 不得用大黃之苦寒,

以免加重中虛氣陷。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