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尤其是深秋氣候乾燥, 在久晴無雨、秋陽以曝之時, 人們常易出現咽幹、鼻燥、咳嗽少痰、皮膚乾燥等津氣乾燥的見證, 此即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時令燥氣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 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 土地乾旱和沙漠化的日趨嚴重, 隨之而來的秋燥也越來越多。
秋燥的發生有一定的季節性, 與氣候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般發病時間多集中於入秋後的9、10、11月3個月, 入冬以後, 症狀均能逐漸消失。 秋燥的診斷並不困難, 初起常具有肺衛證候, 一般說, 在秋季出現咽幹、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氣乾燥見症者,
秋燥為秋季特有的疾病, 與現代醫學中發於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相類似, 體質因素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外界氣候燥熱則是發病的重要條件。 雖然本病以津氣乾燥為主要臨床表現, 但單純對症處理往往療效欠佳, 中醫一般根據臨床特點和發病機制的不同, 把秋燥分為邪在肺衛型、燥熱傷肺型、肺胃陰傷型和涼燥襲肺型四種證型進行辨證治療。
邪在肺衛型 此型為溫燥初起、邪襲肺衛之候, 症見發熱, 微惡風寒, 頭痛, 少汗, 乾咳無痰, 咽幹鼻燥, 口渴, 舌質紅, 苔薄白而幹, 脈浮數。 治以辛涼甘潤, 輕透肺衛為法, 方選桑杏東加減。 藥用桑葉、杏仁、梔子、浙貝母、竹葉、薄荷、防風各12克,
燥熱傷肺型 此型為肺經燥熱化火、耗傷陰液之候, 症見身熱, 乾咳無痰, 甚或咯痰帶血絲, 氣逆而喘, 咽幹鼻燥, 胸滿脅痛, 心煩口渴, 舌苔薄白而燥, 舌邊尖紅赤, 脈細稍數。 治以清肺潤燥養陰為法, 方選清燥救肺東加減。 藥用桑葉、麻仁、杏仁各12克, 麥冬、浙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蔞各15克, 沙參、黃芩各20 克, 甘草6克。 每日1劑, 水煎服。
肺胃陰傷型 此型為燥熱灼傷肺胃津液之候, 症見身熱不甚, 乾咳不已, 咳嗽少痰, 口、鼻、唇、咽乾燥而渴, 大便燥結難行, 舌質紅, 苔薄少而幹, 脈細數。 治以甘寒滋潤, 清養肺胃為法, 方選沙參麥冬東加減。 藥用沙參18克, 麥冬、黃芩、石斛、連翹各15克,
涼燥襲肺型 此型為涼燥之邪侵襲肺衛所致, 症見惡寒發熱, 頭痛無汗, 鼻幹鼻塞, 口唇乾燥, 咳嗽少痰, 舌質淡紅, 苔薄白少津, 脈浮。 治以疏表透邪, 開肺潤燥為法, 方選杏蘇散加減。 藥用蘇葉、前胡、杏仁、防風各12克, 陳皮、茯苓、桔梗、連翹各15克, 浙貝母、石斛、沙參各9克, 大棗6枚, 甘草6克。 每日1劑,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