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中藥“曲劑”知多少

在諸多的中藥製劑中, 有一類曲製劑, 即用麵粉加上諸多藥物, 經發酵而成, 計有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香曲、采雲曲和霞天曲等。 《本草經疏》載:“古人用曲, 即造酒之曲, 其氣味甘溫, 性專消導, 行脾胃滯氣, 散臟腑風冷。 ”但這些曲在臨床運用上各有側重, 極易混淆。 現將這些曲製劑的制法、功效及適應症分述如下。

六神曲

又稱神曲、六曲, 為臨床上最常用的一種曲。 先將鮮青蒿、鮮蒼耳、鮮辣蓼切碎;赤小豆碾末, 杏仁去皮研碎, 混合拌勻後加入麥麩、白麵, 用水合成團塊, 壓平後用麻袋覆蓋, 令其發酵, 至外表長出黃色菌絲時取出,

切成約3釐米見方的小塊, 曬乾即成。 其性溫, 味甘辛, 入脾、胃經。 據測定, 主要成分為酵母菌, 還含有揮發油、苷類、脂肪油及維生素B等, 具有健脾和胃、消食調中的功效, 臨床上用於治療飲食停滯、胸痞腹脹、嘔吐瀉痢、產後瘀血腹痛、小兒腹大堅積等症。 六神曲既可生用, 亦可炒黃或炒焦。 炒焦用消導作用更強。 六神曲可煎湯內服, 亦可入丸、散。 對丸劑中有金石藥品難以消化吸收者, 可用神曲糊為丸, 如磁朱丸中就用較多的六神曲與磁石研粉, 加入朱砂製成丸劑, 以利吸收, 發揮藥效。

注意:脾陰虛、胃火盛者忌用;孕婦慎用。

建神曲

又稱建曲、范志曲, 它是取枳殼、枳實、木香、檳榔、大黃、使君子、防風、羌活、厚朴、元胡、莪術、良薑、麥芽等44味中藥研為細末,

加入赤豆、小麥拌勻, 以青蒿、赤柱草、蒼耳草煎湯和藥, 反復揉勻發酵而成。 其性溫, 味苦, 具有健脾消食、理氣化濕及解表的功效, 適用於感冒風寒, 頭痛、食滯胸悶、腹痛吐瀉、痢疾、小兒傷饑失飽等症。 它最大特點是適宜食滯不化兼感風寒者。 《藥性考》稱其“搜風解表, 調胃行痰, 止嗽、瘧、痢、吐瀉;能安溫疫嵐瘴, 散疹消斑。 感冒頭痛, 食滯心煩, 姜煎溫服, 或二、三錢。 ”服法同上。

半夏曲

始創於明代的《韓氏醫通》, 是將生半夏、法半夏各半, 研成粉末, 再用生薑汁和麵粉加溫開水調成稀糊, 倒入半夏粉中揉搓成團, 發酵後, 以木制模型壓制成小塊, 晾乾而成。 本品性平, 味苦辛, 具有止咳化痰、消食化積的功效, 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苔膩嘔惡等症。

以半夏入曲, 取其燥濕化痰之力, 對治療寒濕生痰具有良好療效。

沉香曲

先將木香、霍香、檀香、降香、砂仁、白蔻、郁金、枳殼、檳榔等23味中藥研成粉, 混合均勻, 另取六神曲搗碎做成稀薄漿糊, 與上列之混合粉末攙合均勻, 做成軟材, 壓入己用沉香粉鋪勻的模具中成型, 然後取出乾燥即可。 其性溫, 味苦香, 具有理脾胃氣、疏導化滯、消除脹滿、去痛止瀉的功效, 適用於感冒風寒、食積氣滯、胸悶脘脹、脅肋作痛、嘔吐吞酸等症。 多入群藥煎湯內服。

注意:陰虛內熱者慎用。

采雲曲

是用焦神曲、炒白術、薄荷、枳殼、麥芽、厚朴、焦山楂、紫蘇、肉桂、青皮、羌活、桔梗、木香、白芷、檳榔、甘草、陳皮、草果、檀香、半夏、茯苓、乾薑、白芍等27味中藥製成, 具有祛風散寒、健胃消食的功效,

用於治療感受風寒、飲食停滯、胸悶腹脹、嘔吐噯酸、消化不良等症。 現有製成顆粒劑的中成藥, 包煎取汁服或用開水沖服, 更為方便。

注意:風熱感冒、過敏體質者及孕婦忌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

霞天曲

出自《本草備要》, 先將霞天膏(黃牛肉煎汁煉成)用熱水加熱使之溶解, 然後與半夏、焦白術、茯苓、黨參、炙甘草、陳皮等中藥研成的細末混合均勻, 放入塗有麻油的模具中成型, 取出曬乾即成。 其性溫, 味甘微苦, 入脾、肺二經, 具有健脾益胃、化痰蠲飲的功效, 用於中氣虛餒、體倦腹脹、宿飲痰核等症。 《本草備要》載:霞天曲“治沉屙痼痰, 功效最烈。 ”《飲片新參》亦載其:“健胃化痰, 消宿飲、癖塊、痰核。 ”

注意:內熱燥痰者忌用。

典籍上記載, 按不同之輔藥及治療功效, 還有生薑曲、礬曲、皂角曲、竹瀝曲、麻油曲、牛膽曲、開郁曲、硝黃曲、海粉曲等曲類製劑, 實際上這些曲劑並不應用, 亦無商品出售, 故略之。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