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醫輔助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的方法

風濕性關節炎該如何治療?西醫將風濕性關節炎成為不死的癌症, 除了配合西醫治療, 中醫在輔助治療方面也有不少方法, 一起來瞭解下吧。

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統屬於“痹病”範疇, “痹”即閉阻不通之意。 中醫理論認為風, 寒、濕、熱、毒、勞傷、產後及七情失調均為發病的誘因。 而“正氣存內, 邪不可幹”, 發病主要內因是肝腎不足或勞累過度耗損正氣, 致素體正氣虧虛, 正氣既虛外邪易入侵, 複感風寒濕, 氣血痹阻不行, 關節閉澀, 或風、寒、濕、熱之邪留滯筋骨關節, 久之損傷肝腎陰血, 筋骨失養, 故見關節腫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動障礙、筋攣肉卷。

即為痹症。 本病正虛邪實反復演化, 病邪纏綿, 邪毒相搏, 又致病型複雜, 表現變化多端, 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

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法一:推拿

推拿療法也就是按摩療法, 這屬於是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大的療效。 此方法可以舒經活血, 同時也是可以緩解關節炎帶來的疼痛。 但是, 帶治標不治本, 雖然表面上緩解了疼痛, 可實質上並未治療關節炎, 因此就會出現久治不愈。

類風濕關節炎, 有可能會影響頸椎, 推拿按摩中所用力度要小心, 否則會導致較嚴重後果。

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法二:拔罐

一、火罐法:腰下部位及上肢部關節炎取大椎、身柱、風門、心俞、膈俞,

腰下部及下肢部關節炎取脾俞、三焦俞、大腸俞。 先取大小適宜之火罐於主穴處拔4-6罐, 然後依據患病部位的不同而選用穴位, 每部位拔4-8罐不等。 留罐時間為15-20分鐘。 每日或隔日1次, 兩周為1療程, 療程間休息5-6天。

二、刺絡拔罐法:取病變關節附近穴位, 常規消毒後, 用皮膚針叩刺, 然後進行拔罐, 使拔後皮肉發生紅暈或出少量血液。 留罐10-15分鐘。 2-4天施術1次, 5次為1療程。 適用於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三、針罐法:主穴取大椎, 遊走性疼痛在上肢者配肩貞、肩髎、肩髃;在軀幹者配命門、腎俞(雙);在下肢者配委中、承山。 大椎穴只拔罐, 不針刺。 配穴針刺得氣後用閃火法, 將針扣留在火罐內, 留針、罐15-20分鐘。 每週3次, 10次為1療程。

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方法三:中藥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有邪郁而壅,

濕熱痹阻症時:惡風, 發熱, 關節紅腫熱痛, 得涼則痛減, 關節活動受限, 手不能握摂, 足難以履步, 骨骱灼熱, 腫脹、疼痛、重著感, 晨僵, 口渴或渴不欲飲, 小便黃赤, 大便不爽或不實, 苔膩或黃膩, 舌質偏紅, 脈數。 取清熱除濕, 宣痹通絡法, 用宣痹湯合三妙散加減:防己10克, 蠶砂10克, 苡仁30克, 連翹15克, 蒼術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克, 淮牛膝30克。 加減:關節腫痛甚者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等, 使清熱利濕、活絡通痹之功力更專;熱毒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花;熱盛者加石膏, 寒水石;濕濁甚者加蓽薢、土茯苓;熱灼傷陰合元參、生地、去滑石、赤小豆。

方一、蘇枝黃芪湯

配方:蘇枝節、竹枝節、桂枝節、松枝節、杉枝節各15克,

桑枝節20克, 黃芪20克, 甘草3克, 當歸18克, 白芍16克, 川芎6克。

制用法:水煎服。

功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方二、兩烏散

配方:制草烏、制川烏、薏苡仁各100克, 生地黃200克, 制乳香、制沒藥各150克, 馬錢子50克。

制用法:研末水沖服。

功效: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寒型。

方三、黃芪秦艽白芷湯

配方:黃芪20克, 秦艽20克, 防己15克, 紅花15克, 桃仁15克, 青風藤20克, 海風藤20克, 地龍15克, 桂枝15克, 牛膝15克, 甲珠15克, 白芷15克, 白鮮皮15克, 甘草15克。

制用法:水煎服, 每日1劑。

功效:驅風散寒, 除濕清熱, 通痹行瘀。 用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是種慢性疾病, 在治療時一定多加注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