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常見疾病>正文

中西醫結合治肝病例解讀

患者, 女, 36歲, 因噁心、嘔吐、乏力、黃疸6天, 昏迷2天, 於2003年2月19日入院, 既往無肝炎病史。 患者于2月12日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 T38.5℃, 乏力、噁心、嘔吐, 皮膚、鞏膜黃染, 在當地衛生院予退熱、退黃等治療後(具體不詳), 體溫降至正常, 但乏力加重, 黃疸逐日加深, 納少, 食入易吐。 17日下午出現昏迷即入醫院查總膽紅素166.6μmol/L, 直接膽紅素70μmol/L, 穀丙轉氨酶2407U/L, 白蛋白35.3g/L, 球蛋白43.6g/L, 白球比例0.8:1, 予保肝、降酶治療1天, 症狀無改善, 遂轉我院治療。

查體:T36.8℃, P84次/min, R22次/min, Bp120/70mmHg, 昏迷, 稍煩躁, 呼之不應, 皮膚、鞏膜黃染明顯, 無肝掌、蜘蛛痣, 雙瞳孔等大等圓, 對光反射消失, 壓眶反射、角膜反射(-),

心肺(-), 腹平軟, 肝肋下一指, 邊緣光滑, 脾未及, 移動性濁音(-), 腹部可見較密集的粟粒大小疹點, 舌質紅絳, 苔黃乾燥, 脈弦。 查:總膽紅素189.6μmol/L, 直接膽紅素98μmol/L, 穀丙轉氨酶2520U/L, 穀草轉氨酶1510U/L, γ穀氨醯轉肽酶780U/L, 白蛋白32g/L, 球蛋白50g/L。 乙肝五項:大三陽。 B超示:肝回聲緻密, 肝大, 膽囊壁毛糙。

中醫診斷:黃疸, 急黃。 予中西醫結合治療:西藥用谷氨酸鈉、鉀各2支, γ-氨酪酸3g, 支鏈氨基酸250ml, 甘露醇125ml, 加壓每8h1次, 乙醯穀醯胺750mg, 前列地爾100μg, 甘利欣150mg, 茵梔黃30ml等靜脈滴注, 配合VitK 1 10mg肌注, 每天1次, 滅滴靈0.2, 鼻飼, 每天4次, 白醋50ml配生理鹽水100ml灌腸, 每天1次。 中醫按疫毒發黃辨證用藥, 治擬清熱解毒, 涼血開竅, 利濕退黃, 藥用:水牛角粉30g(沖), 黃芩15g, 焦山梔15g, 石斛12g, 金銀花12g, 連翹12g, 紫花地丁15g, 黃連6g, 生大黃15g(後下), 赤芍30g, 車前子30g(包煎),

滑石15g(包煎), 每日1劑, 分次鼻飼, 共用3天。

期間嘔吐咖啡色液體2次, OB(+++), 大便未排, 經治療患者于21日下午神志轉清, 不能言語, 能以點頭、睜眼、閉眼進行簡單應答, 訴頭痛、噁心、腹脹, 腹部疹點減少, 再宗前方加減4劑, 西醫治療基本不變。 治療後患者精神逐漸好轉, 訴頭痛略重, 身困乏力, 脘腹痞悶, 皮膚仍黃染, 無瘙癢, 口幹、口苦, 疹點消失, 大便略溏, 舌淡紅, 邊有齒痕, 苔白膩, 脈弦滑。 查總膽紅素18μmol/L, 直接膽紅素90μmol/L, 穀丙轉氨酶542U/L, 穀草轉氨酶325U/L, 白蛋白24g/L, 球蛋白3g/L, 白球比0.8:1, 西藥甘露醇逐漸減量, 再輸白蛋白10g3次, 停乙醯穀醯胺, 甲氰咪胍, 谷氨酸鉀、鈉, γ-氨酪酸。 中醫辨證為黃疸:陽黃, 濕重於熱。 予茵陳五苓散加減:茵陳30g, 茯苓12g, 豬苓12g, 澤瀉12g, 白術12g, 煨白蔻仁12g, 車前子20g(包煎), 金錢草30g, 炒穀、麥芽各15g,

太子參20g, 每日1劑, 上方隨證加減, 共用13天。 患者精神明顯好轉, 皮膚、鞏膜黃染明顯減輕, 前訴症狀基本消失, 惟易疲乏, 食納增加, 尿淡黃, 大便黃軟, OB(-), 舌淡, 苔薄白, 脈細無力。 查總膽紅素71μmol/L, 直接膽紅素44μmol/L, 穀丙轉氨酶30U/L, 穀草轉氨酶28U/L, 總蛋白76g/L, 白蛋白42g/L, 球蛋白34g/ L, 白球比1.23:1。 B超示:肝無腫大, 肝回聲稍緻密。 遂調整治療, 每日僅予甘利欣150mg, 茵梔黃30ml, 複方丹參液30ml入液靜滴, 及維生素、肌苷片口服, 中藥治以健脾益氣為主, 參苓白術散化裁:太子參30g, 白術9g, 淮山藥9g, 炒扁豆衣12g, 當歸9g, 白芍9g, 砂仁3g(後下), 陳皮6g, 茯苓9g, 木香6g, 共治療15天, 患者黃疸消退, 無明顯不適, 複查上述各項指標均正常, 予以出院。 再處10劑, 帶藥回家。 隨訪至今經多次複查, 各項指標均正常。

西醫診斷:急性黃疸型重症肝炎,

肝昏迷(Ⅳ期)。

討論

本例西醫診斷明確, 患者起病急, 病情進展迅速, 出現昏迷及出血傾向。 西醫予以脫水、降顱內壓、降血氨、保肝、止血、保護胃粘膜等治療, 結合中醫辨證施治, 所以取效明顯。 綜觀本例, 中醫治療主要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 昏迷時期, 此時濕熱疫毒, 內陷營血, 波及心宮, 蒙蔽清竅, 蘊結腸胃, 治療著重於涼血開竅, 清熱解毒, 重用水牛角粉、赤芍涼血解毒, 金銀花、連翹、紫花地丁、黃連、大黃等清熱解毒、蕩滌腸胃之品, 3天后患者神志轉清, 但餘毒未清, 效不更方, 鞏固療效。 第二步, 患者精神好轉, 食納轉佳, 正氣漸複, 以嘔惡、身重、乏力、脘痞、口幹、口苦等濕熱徵象為主要表現, 遂重用茵陳五苓散熱利濕、化濁退黃。 第三步,

病情趨於恢復, 然正氣仍虛, 濕熱之邪未淨, 則宜健脾益氣, 祛邪排毒, 即“扶正以祛邪”。 氣血陰陽得複, 所以濕熱可清, 疫毒得祛。 總之, 審清疾病不同階段的不同證候表現來辨證施治, 是本例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