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主要是利用手腕的力道, 將球擊出, 因此, 在打乒乓球時, 手腕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想要避免在比賽中受傷, 我們就要掌握乒乓球發球技術, 學會乒乓球技術分類, 瞭解乒乓球運動損傷的知識。
乒乓球發球技術
很多初學打球的人都急於掌握威力大的發球, 有些是為了應付比賽用的, 這裡介紹幾種很好學而且見效快的發球, 但練好發球不是一日之功, 還須自己細心揣摩。
1.用發側下旋的姿勢, 摩擦球時用膠皮上面1/3處摩擦球中下部, 看起來像是側下其實接近側旋, 比一般的側上側下區別發法迷惑性強一點,
2.發球能夠決定比賽是否能取得勝利, 因此在發球時一定要準確, 手腕就是發球的主要技術要領。 手腕挽個花聚足力量, 引拍揮拍都是發側下的姿勢, 但接觸球的瞬間球拍豎立摩擦中部, 並帶有向前推的力量, 這種球如果發的成功完全可以唬對方一跳, 速度力量奇大, 且帶側拐弧線。 如果對方不是成竹在胸發力打回來的話回球品質一般都不高, 準備搶攻。 可以結合速度較慢的台內短線路發球使用。
3.反手用發側上、側下的姿勢, 但接觸球時既不側上也不側下, 而是橫著剌一下底部, 注意:是剌不是刺。 剌完不要馬上收拍, 而要繼續做側上或側下的假摩擦, 這樣過去的球對方十有八九要出臺或出高球,
乒乓球發球技術的分類
1.正反之分
非常容易理解正反之分, 就是分為兩種, 一種是正手發球, 另一種是反手發球。 其中, 正手發球的特點是可以借助腰部的力量使得球盡可能的得到最大限度的旋轉, 但球落點的變化有所欠缺, 落點一般位於對方的反手位, 發到反手位元的主要目的在於限制對方直接搶攻。 反手發球的特點主要是多變的落點, 通過手腕還可以發出較強的類似於正手逆向發球旋轉相同的旋轉發球。
2.長短之分
在發球時應掌握長短之分, 長球有利於發球搶攻, 短球有利於台內控制。 如果台內球較好則儘量使用發短球, 反之則發長球。 在發球時首先看好對方站位, 若站位較遠則儘量發短球,
3.高低之分
什麼是高低之分呢?這裡介紹的高低之分主要是指發球拋球的高度, 不同拋球的高度打球的手法也是不同的。 拋球較高, 球自由落體下降產生一定速度, 當球拍觸及球時, 使得球與球拍的壓力增大, 從而可以發出速度較快、旋轉較強的發球。 除此之外高拋發球還可以擾亂對方接發球的節奏, 在比賽中可以適當增加高拋發球。 但高拋發球由於球在空中有一定的飛行時間, 造成對方有充足的時間去準備, 所以為了突出發球的突然性可以使用較低的拋球動作發球, 但拋球的高度應不低於16釐米。
4.轉與不轉之分
乒乓球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其旋轉, 但由於發球時身體未能完全發力,
5.左右上下之分
球的旋轉有方向之分, 常見的旋轉有上旋、下旋、側上旋、側下旋、側旋、逆向旋轉、逆向側上旋和逆向側上旋之分。 在發球時一定要注意發球旋轉性質的變化, 最難能可貴的是使用同一種發球動作可以發出不同性質的發球。 若對方習慣使用搓球接發球則儘量使用上旋發球, 若對方習慣直接起板應儘量發些強下旋或強側下旋。
打乒乓球腕部損傷及防治措施
常見損傷原因
腕部主要由8快形狀各異的小骨做成, 鑒於這個解剖特點, 我們的手腕才可以作出如此靈活的各種動作, 也正是因為小骨多的原因, 因此也是容易導致腕部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手腕的活動範圍較小, 當擊球時, 整個手臂起到速度杠杆的作用, 手腕快速做出內旋外展動作, 如果腕關節靈活性不好或腕關節力量較差則容易發生運動損傷。
防治措施
1、作好腕部的準備活動。
2、養成使用(護腕)護具的好習慣。
3、不要發“死”力。
4、輕度損傷時, 腕部出現疼痛、活動受限、腫脹等症狀。48~72小時後,用中藥熏洗,適當按摩,促進淤血吸收治療效果好。重度損傷時在執業醫師指導下施治。
結語:看到這裡,大家對乒乓球發球技術是不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只有掌握關於乒乓球的技術,才能更好的打乒乓球。乒乓球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堅持打乒乓球能夠鍛煉我們的身體,減輕視力疲勞哦!
腕部出現疼痛、活動受限、腫脹等症狀。48~72小時後,用中藥熏洗,適當按摩,促進淤血吸收治療效果好。重度損傷時在執業醫師指導下施治。結語:看到這裡,大家對乒乓球發球技術是不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只有掌握關於乒乓球的技術,才能更好的打乒乓球。乒乓球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堅持打乒乓球能夠鍛煉我們的身體,減輕視力疲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