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耳鼻喉專家解讀病例三則

 

1. 化痰瀉濁法治耳眩暈

女, 36歲,初診20020323,患者頭暈耳鳴4 d。 4 d前因勞累而突感右耳嗡鳴頭暈, 視物旋轉、兩目懶睜, 轉頭、彎腰 則噁心欲吐, 口中清水泛泛, 胸悶, 不欲飲食, 全身乏力, 舌質淡胖苔白膩, 脈濡滑。 既往無頸椎病史。 診斷為耳眩暈。 處方:半夏15 g, 白術10 g, 天麻10 g, 鉤藤15 g, 薑竹茹10 g, 大棗5枚, 陳皮6 g, 澤瀉10 g, 石菖蒲10 g, 生薏仁10 g, 佩蘭10 g, 此藥7劑, 水煎, 1劑/d, 分2次徐徐服下。 0331複診:患者頭暈好轉, 耳嗡鳴聲減輕, 兩目能睜, 身體能緩慢活動, 仍有噁心, 口中清痰多。 舌質淡胖苔膩, 脈濡滑。 處方:法半夏10 g, 白術10 g, 天麻10 g, 鉤藤15 g, 薑竹茹10 g, 茯苓10 g, 陳膽星10 g, 大棗8枚, 澤瀉10 g, 石菖蒲10 g, 葛根10 g。

上方為主隨證加減, 治療1月餘而愈, 隨訪至今未發。

按:耳眩暈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梅尼埃氏綜合征”。 《金匱要略》曰“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眩暈”。 本例患者勞倦過度, 肝失疏泄, 損傷脾胃;脾失健運, 痰濁內生, 正如《丹溪心法?頭眩》所說:“此證屬痰者多, 蓋無痰不作眩也”。 結合病史, 四診合參, 當屬痰濁中阻、清陽不升、蒙蔽清竅所致耳眩暈。 故治療用半夏降逆止嘔;白術理氣健脾;合用加強健脾燥濕化痰為君;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止眩為臣;大棗健脾和中;陳膽星、竹茹清熱除痰為輔, 澤瀉、白術、菖蒲、車前子等利水燥濕;葛根升清舒筋、直通耳竅。 調和諸藥合用, 共奏燥濕化痰、泄濁止眩之功, 諸症自解。

2. 扶正祛邪法治療鼻鼽

男, 13歲, 20030312初診, 陣發性鼻癢、流清涕反復發作10年,

此次發作1周。 清晨起床時一睜眼或遇風即噴嚏陣發性發作, 流大量清鼻涕, 鼻塞不通, 平素惡風怕冷, 易出汗, 形體消瘦, 面色白, 氣短懶言, 頭昏乏力, 舌質偏淡, 苔薄白, 脈細弱。 鼻鏡檢查:兩鼻下鼻甲粘膜淡白、水腫, 鼻道有水樣分泌物。 診斷為鼻鼽。 處方:麻黃6 g, 嫩桂枝6 g, 荊芥6 g, 生黃芪20 g, 防風6 g, 細辛3 g, 蟬衣6 g, 黨參8 g, 白術6 g, 澤瀉10 g, 菟絲子8 g, 此藥煎水日服2次, 連服7 d。 1周後複診:鼻癢消失, 清涕明顯減少, 打噴嚏次數減少, 鼻塞、頭昏好轉, 舌質淡, 苔薄白, 脈細弱。 處方:生黃芪20 g, 防風6 g, 白術6 g, 細辛3 g, 蟬衣6 g, 黨參8 g, 淮山藥10 g, 熟地6 g, 當歸6 g, 菟絲子8 g, 烏梅5 g。 症狀基本控制, 無復發。

按:鼻鼽, 西醫又稱變應性鼻炎。 “證治要訣”說“清涕者, 腦冷肺寒所致”,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氣所病…腎為欠為嚏”。

王湘主任認為本病病位在鼻, 其本在肺、脾、腎, 發病內因主要為肺脾腎三髒虛損, 功能失調;外因多為風邪異氣侵襲鼻竅所致。 本例患者年少起病, 先天稟賦不足, 臟腑嬌嫩, 肺氣失養、脾常不足, 腎氣未充, 風寒外邪易侵襲發病。 王老辨證為本虛標實證, 即肺脾腎虧虛為本, 風寒侵襲所致表證為實。 治療宜取扶正祛邪、以益肺解表健脾補腎為根本治療大法, 治療初期以祛邪為主兼以扶正;緩解期以扶正為主兼以祛邪。 以麻黃、桂枝、防風辛溫通竅散寒、助陽化氣;細辛芳香通竅、溫肺散寒;荊芥、蟬衣疏風透表, 祛除在表之邪;生黃芪、黨參、白術、淮山藥健脾補益肺氣;菟絲子善養脾腎之陰, 具有益氣養陰之功效;當歸、熟地養血活血,
滋陰潤燥並寓有“治風先治血, 血行風自滅”之意。 緩解期使用烏梅具有斂肺、收濕止涕, 不留邪於肺的作用。 諸藥合用, 臨床療效顯著。

3. 行氣解郁法治梅核氣

女, 46歲, 初診20021207。 患者咽喉有異物感反復發作2月余, 常自覺咽中有物黏附, 吞之不下, 咯之不出, 講話稍多則感頸部作脹、有緊紮感, 伴胸悶胸脅脹痛, 長歎氣以舒, 飲食如常, 食之無味, 噯氣時作。 二便調, 舌淡、苔薄白膩、脈弦。 追問病史:患者愛兒年幼獨自在外地求學, 常煩惱不能親自陪讀。 診斷為梅核氣。 處方:半夏10 g, 陳皮10 g, 川樸10 g, 紫蘇10 g, 廣郁金10 g, 制香附10 g, 枳殼10 g, 絡石藤10 g, 射干10 g, 山豆根10 g, 甘草2 g。 7劑, 水煎, 1劑/d, 分2次服下。 1214複診:咽中異物感仍有, 喉中痰易咯出, 頸部作脹感減輕, 胸悶胸脅脹痛好轉, 噯氣偶作。

舌淡, 苔薄白, 脈細弦。 處方:半夏10 g, 陳皮10 g, 川樸6 g, 紫蘇10 g, 廣郁金10 g, 制香附10 g, 醋柴胡10 g, 枳殼10 g, 雲佛手10 g, 絡石藤15 g, 射干10 g, 甘草2 g, 守上方加減2月餘而愈。

按:梅核氣與現代醫學“咽部神經官能症”相似。 此病中年婦女多見, 屬金匱婦人雜病之一。 病因多由情志所傷, 肝失調達, 肝氣鬱結, 痰氣相凝博於咽喉而發病。 正如《直指方》指出本病系“七情氣郁, 結成痰涎, 隨氣積聚而成”。 此例患者屬思慮過度, 痰氣交阻, 鬱結咽喉。 王湘主任首先給予病人詳細檢查, 排除器質性病變, 消除患者緊張、焦慮情緒。 藥物治療行氣解鬱、化痰利咽為治療大法, 其中半夏化痰開結, 和胃降逆合川樸行氣開鬱, 下氣除滿, 共為君藥;陳皮助半夏化痰行氣;紫蘇寬胸暢中, 宣通鬱氣;廣郁金、制香附、醋柴胡疏肝行氣、化鬱導滯;枳殼、雲佛手寬胸和胃理氣;絡石藤、射干、山豆根清熱利咽、通利咽喉。 諸藥合用,則痰氣鬱結之證自可解除,療效滿意。

諸藥合用,則痰氣鬱結之證自可解除,療效滿意。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